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6-24 09:53:50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核心提示】
盛夏的傍晚,市民三五成群,漫步在东坡湖、通惠河、青衣江畔,吹着晚风,呼吸着清新空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如今,我们身边的河流正悄然发生变化,呈现焕然一新的靓丽容颜,这是市民的切身感受。这些变化,得归功于河长制工作的有序推进落实。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我市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围绕“六大任务”,持续开展“四项行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河湖生态问题整治初见成效:截至2018年,市级17条河、湖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优良水体7条,Ⅳ类水体4条;青衣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岷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重点小流域思蒙河、金牛河、毛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醴泉河、球溪河总磷浓度分别下降41.1%、9.4%……
一串串数字,是全市上下集中发力,攻克环保难关,为守护一方“碧水清流”努力与探索的成绩单。
扛责上肩 构建全责任体系
我市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8条、人工湖泊1座、水库309座、渠堰451条。然而,在曾经的粗放发展中,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毛河、醴泉河、球溪河等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治理刻不容缓。2017年3月起,我市相继出台《眉山市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各区县、乡镇也及时制定印发了本区域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根据系列方案,我市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设立市级河长33名、县级河长121名、乡级河长333名、村级河长1500名,同时配套建立河道警长制,实现全市河湖长制无缝衔接、全覆盖保护管理。
“此外,我市还新设了眉山市河长制办公室,各区县也分别成立了总河长办公室和河长制办公室,最大限度发挥各级河长办统筹、协调、督促作用。”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还创新机制,建立“双长三总、两员一警、一河一图一表一策”工作推进机制,设立双河长,对纳入市级河长制管理的17条河流(湖泊),均明确2名市级领导任河长。同时,每条河流(湖泊)设立“总监、总参、总检”,分别由人大、政协和纪委领导担任,形成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河长办统筹协调,各部门联动履职的河长制整体推进体制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河长制落实情况被纳入市、县两级党政综合目标考核,各地还将河湖管护责任细化到项目、明确到具体时间节点,层层传导压力,严格奖惩兑现。“实行河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编制了17条河(湖、渠系)四张清单,进一步完善巡河督导制度、长效保洁制度,建立提示约谈通报制度,强化督查检查。仅2018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7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及专题会研究部署河长制工作,开展河长制工作专题调研20多次,并针对环保涉水问题,逐县调研,“手把手”把脉、“发点球”整改;市级河长巡河184次,县级河长巡河2362次,乡级河长巡河13574次。
目前,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职责明晰、任务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工作局面。
标本兼治 推进全流域治理
曾经,因水质受到污染,毛河(彭山段)变成一条臭水沟。近年来,河长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对症下药开出三个药方:关停整治养殖场、建污水处理厂、调整产业结构。如今,毛河河水清澈、环境优美,每天到岸边散步休闲的群众络绎不绝。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千头万绪,河长怎么干?
我市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给出了答案:水陆统筹,标本兼治。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农村河塘整治,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生态治理修复,更重要的是加强源头控制,坚持治水先治污。
截污控源治源头。我市按照“工业污水不出园、生活污水必进管、畜禽污染不下河”的要求,强力推进工业、畜禽养殖、城乡生活污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截至目前,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升级改造205座,已完工147座(包括主体完工),在建32座;关闭畜禽养殖场2217个,完善粪污处理设施4992个,种养结合面积120多万亩,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2%;全市化肥使用量同比降低10.98%、农药使用量同比降低3.75%;工业“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快推进,1511家工业“散乱污”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全面覆盖,建制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此外,我市还在内源治理、生态修复上下功夫。划定市县水功能区,整改入河排污口93个,开展三次集中清河清淤行动,投入资金1亿多元,组织近50万人次,动用机械近5万余台时,清运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河底淤泥等约193万吨;开展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新建和改造绿色生态廊道280km、河道绿地8800多亩,栽植垂柳、海棠等绿植共计77万株。
与此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眉山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眉山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划定、撤销、调整等相关工作。全面清理了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68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目前,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全部取缔。
如今,我市各地掀起河湖全域治理的新高潮,量水发展、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正成为我市许多地方的自觉行动。
合力攻坚 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从水质下降,到“又闻鹭鸣声”,岷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沿岸居民笑言“又可以卷起裤腿,下河捕鱼捉虾了”。
岷江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正是得益于我市在河长制工作中的持续发力。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还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家园美景,我市各级政府坚持铁腕治污、铁面执法,创新建立“环保+公安”模式,在市公安局设立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县(区)公安(分)局设立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在各工业园区设立环保分局。大力构建由生态环境、水利、公安、农业农村、经济和信息化等多部门组成的常态化河湖管理保护联合执法队伍,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18年,全市下达处罚决定书307件,罚款1783万元,查封扣押12件,限产停产25件,移送拘留10件。
在这场河长制的攻坚战中,我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目前,我市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江河湖道治理实现‘长治久清’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接下来,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回头看”为契机,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高效落实。
大力推进全域污水治理。全面完成205座新建、提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配套管网800千米,建设生态湿地3000亩,实现全市所有建制乡镇、人口聚集区、园区、景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重拳整治小流域污染。全面启动市内重点小流域岸线划定、综合治理,利用冬春枯水和水利设施岁修时机,大力组织开展河道清淤,实施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全面改善重点小流域水质,全市河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
加强区域协作,共同治理流域环境。加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市、县(区)联动,充分利用已建市、县(区)协作机制,相互交流、联合行动,共同应对流域水污染问题,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确保流域水质共同提升达标。
清水永续,河湖长治。随着一项项战略部署落地,一项项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一项项措施深入实施,河长制正在眉州大地生根发芽,为诗书城的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