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保护传统村落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1-23 07:54:02      

责任编辑:雷尧


  实习生 骆卓娅 眉山网记者 张玉


  今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与我市就举办20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村落大会签约,并授予三苏祠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证书。这无疑是对眉山在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工作的巨大肯定。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作为苏东坡的故乡,眉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传统村落则是我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洗礼,犹如一颗颗散落民间的珍珠,迸发出绚丽的光芒,承载着眉山人民的乡音、乡情。


  近年来,在我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努力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下,不断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让眉山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祖辈遗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绽放夺目光彩。


  保护开发


  乡村游火了传统村落


  刚刚过去的周末,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热闹非凡,来自成都、眉山及周边市县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转山赏景、采摘橘子、品尝农家菜。而早在周末前,村里的客房就被游客们抢订一空。


  到底幸福村有什么魅力吸引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幸福村也兴起了乡村旅游风潮,然而,如何将游客留住,实现乡村游升级换代,成为丹棱县思考的重点问题。经过反复论证,丹棱县以“质朴原乡”为特色,以“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保护性开发为原则,聘请了省内知名专家领衔的规划团队,明确了幸福村乡村游项目定位、形象定位、建设目标、项目业态、实现路径等,着力将幸福村打造成为全省极具时代印记的乡愁旅游目的地。


  按着这样的规划,幸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磨刀石做成警示牌,村里的道路铺上了红砂石板,溪边桥头的水车和屋墙上斑驳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字迹,废弃的猪槽种上野花野草,将干柴整齐码放于墙根成为装饰……幸福村的院落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村传统特色,耙、犁、风桶、石磨、蓑衣、瓢篼、斗笠等过去农村生活用具,被一一摆放在院内适当的位置,使整个院落更具“乡村味道”。并且,该村辖区内有盐铁古道、牛角寨遗址、状元坟遗址、赵桥遗址等8个历史人文遗迹,还有夫妻树、鹰嘴崖等13个自然文化景观。2017年,该村入选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重新建设后的幸福村绽放着“原生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感受传统村落的美好,洗涤心灵。而这,只是眉山传统村落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眉山的传统村落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更因地制宜得到良好的开发,让传统村落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


  多措并举


  让传统村落绽放光彩


  据市住建局介绍,从2012年开始,我市政府根据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要求,开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先后对全市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摸底排查,推荐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到省、国家。其中洪雅县高庙镇花源村、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青神县汉阳镇汉阳场社区被选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东坡区尚义镇中心村、洪雅县高庙镇鲜湾村、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等9个古村落被选为四川传统古村落,仁寿县青岗乡邹胡村、洪雅县高庙镇黑山村等5个古村落被选为眉山传统古村落。


  2016年8月5日,我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眉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利用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保护好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生态自然、乡村环境。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工作要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新村扶贫攻坚相结合,与村民增收和幸福生活相结合。在保护中求发展,通过保护,把村落传统转化成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保护,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整治,提升村落的品质和价值。


  此后,我市对各个传统村落制定了规划,并在规划前对每个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聘请有资质的专业队伍、专家进行项目策划、规划,明确方向,合理定位,实现“一地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划出保护的过渡区和发展区,实现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协调推进。还将村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保护利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一并统筹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本规划建到底。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得传统村落得到了有力保护,还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长足发展,更提升了群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传承文脉


  保护眉山文化遗产


  这些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眉山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方法,进一步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2011年11月,眉山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努力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当中,与时间一起走来的文化遗产,则是一座城市最深的文化积淀,最浓的城市底色,受到了持续的关注。据统计,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3处(15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9处(232个点),实际登录可移动文物数量6512套、39254件。文物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非遗”资源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项、传统节庆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11项、传统杂技1项、传统医药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13项、市级53项,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名录保护体系已初步建成。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成立“民保工程”领导小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工作组,制定了《眉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和《眉山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国保、省保、市保和城镇历史建筑、农村代表性林盘院落保护全覆盖。


  不仅如此,我市把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每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我市的相关部门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展示展演、文化讲座等活动,使市民深入了解眉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三苏祠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参观人数达40万人次。


  通过这些措施,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眉山文化影响力亦不断扩大,增加了眉山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了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