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1-27 10:30:39
责任编辑:陈敏
——写在2018年市“三会”召开前夕②
眉山网记者 殷勇
1月19日上午11点过,洪雅县青衣江旁,随着倒数指令的发出,一座高20米的烟囱被成功爆破,依次倒落在指定区域。
这是我市洪雅县青衣江元明粉有限公司老厂区的一处烟囱。服役20年的它被成功爆破,标志着该厂使用多年的燃煤锅炉生产线成为历史。离旧厂区大约20分钟车程的新厂区内,全新的电锅炉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
这是我市电能替代工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动能转换的良好势头,眉山产业加快了华丽蝶变的步伐。
腾飞的双翼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日前,在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华西医药产业园的主体大楼已经完成了建设,转入内部装修阶段。回想起产业园安家之路,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感动。
去年,产业园有意在眉山“落户”,但遇到了不少困难,导致迟迟未“安家”。我市政府部门了解这一情况后,充分发挥“担当实干,马上就干”的精神,及时与产业园负责人联系,询问困难之处,帮忙解决。在了解到该公司的具体困难情况后,政府部门与企业通过会晤、现场办公,切实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华西医药产业园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壮大我市工业经济、培育壮大医药产业园具有重大意义。”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他们园区非常欢迎,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企业坚决不要,符合园区产业规划但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也坚决不要。
绿色产业“请进来”,污染企业“请走开”。这是我市对于发展绿色工业,提升品牌制造业的态度。
我市围绕“产业高端化、布局集中化、发展集群化”定位,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吸引了一大批一流企业“抢滩眉山”,集聚了富生电器、信利光电、华西医药等节能环保企业。同时,对全市低端落后产能进行有序淘汰,分类处置1610户“小散乱污”企业,现已关停取缔167户,完成改造158户,完成搬迁40户,落后钢铁产能全部退出,所有煤矿全部关停,清理闲置工业企业项目100个,处置“僵尸企业”73户。
坚实的后盾
生态经济助力企业发展
在节能降耗上做“减法”,发展绿色产业上做“加法”,发展循环经济做“乘法”,是过去一年我市坚持生态经济的思路。
位于我市丹棱县的四川天际陶瓷有限公司投资了2000万元,停产对2条生产线进行“煤改气”,同时进行窑炉节能技改,于2017年6月13日完成“煤改气”。现在公司全面实现了清洁能源替代。
在丹棱县,该公司是首批实施“煤改气”的企业代表之一。对于“煤改气”带来的好处,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水煤气改为天然气不仅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同时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
在洪雅县,青衣江化工有限公司电能替代项目成为全省首个电能替代示范项目,目前公司正在抓紧建设国内最先进以电代煤的“两效+机械热压缩生产线”。
通过“煤改气”“电能替代”,开展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发展微循环。近年来,我市把清洁生产作为节能和循环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增强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意识。以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为突破口,加强能源管理的监控和指导,重点抓好冶金、建材、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全市电能替代走在全省前列,万元GDP能耗保持在全省最好等级。
强大的引擎
智能化让产业迈向高端
我市出台的《眉山制造2025规划纲要》提出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4+4”产业格局为框架,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制造名城。重点建设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化工及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及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即,在企业生产内部,一场大的变革正在发生——“制造”变“智造”。走进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机器换人”的场景正在上演。50多台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熟练操作着20公斤到200公斤级的设备,移动、加工、料仓等近乎“无所不能”。
“以前这类车间运行,需要工人‘三班倒’。”该企业副总经理谢龙德表示,公司已经完成了智能生产线的升级。升级后企业发展进入了柔性智能制造单元,实行了定制化生产。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的力度。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全市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壮大,41户龙头骨干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亿元,实现入库税金7.77亿元,分别增长22.2%、35%;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98.2%,居全省第7位;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16.3%,增速全省第9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3%;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家,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产业开始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