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7-11-07 13:20:21      

责任编辑:彭威楠


  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盛会,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既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中国特色,又凝聚党心民心、回应百姓关切。既总结了5年来全党全国全军全社会发生的深刻历史性变革,又为今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大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起了新的历史坐标,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基本方略,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强音。

  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基本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各个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环保工作者,深受鼓舞和鞭策,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掌握、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特别是面向全社会,加强对生态文明各项制度内涵和改革方向的解读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思想,从历史的、人类的、民族的、全球的高度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二是深刻认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是深刻认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

  四是深刻认识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新民生观,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是深刻认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观,更加自觉地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六是深刻认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价值观,以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为目标,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七是深刻认识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精准施策的环境治理方法论,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八是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建设美丽中国的改革观,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九是深刻认识坚持环境友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生态全球观,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十是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均衡理念,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实施立体化的生态治理方略,加快构建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对于河北省而言,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是要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河北省环绕京津,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河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历史形成的偏重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治理任务异常艰巨,更需加倍努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到河北视察调研指导工作,对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多次作出明确指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文明观,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更加自觉的使命担当、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务实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不折不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初步考虑,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一是坚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污染排放、最小的生态影响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环保、质量、技术、安全等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坚决压减钢铁、煤炭、焦炭、火电、建材等过剩产能。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绿色金融、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气化河北”等重点工程,改变河北省“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一大批清洁生产产业和绿色企业,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降低能耗、物耗,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行工业企业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实施节水行动,发展节水农业,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强化使命担当,聚焦精准发力,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突出环境问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实施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全面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18”政策体系,深入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狠抓压能、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增绿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取暖集中攻坚和劣质煤管控、燃煤小锅炉、“散乱污”企业、不达标车辆、露天矿山、扬尘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推进重污染河流、纳污坑塘、城市黑臭水体等重点整治工程,着力加强十大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深入开展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近岸海域污染治理。

  切实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快雄安新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加强固废和垃圾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管控。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突出抓好张家口、承德、保定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

  制定实施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实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差异化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太行山、燕山绿化攻坚,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实行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系统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创新突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深入总结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构建治根本、管长远的体制机制。建立党委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积极探索以绿色发展为主导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推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政策,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排污许可管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强化排污者责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构建全民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增加环境治理财政投入,严格环境标准,加大环境督察、执法检查力度,激励和约束企业主动落实环保责任,加强社会监督,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五是推动公众参与,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着力创建全民生态文化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培育生态文明文化,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典型,通过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推广生态文化所蕴藏的理念支撑、制度范式与行为典范。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系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