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严丹玫 蒋萍 文/图
鸡场里铺满谷壳,最后将鸡粪和谷壳一起清扫,用作肥料。
将干湿分离后的猪粪倒入干粪棚内。
也许,不少人对养殖业的认识还停留在:养殖场周边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来往行人避而远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然而在丹棱县,“三二一”模式却让传统养殖业变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的朝阳产业,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顽疾,切实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
寒冬时节,记者走进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的丹棱县,探究他们如何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
现场:
重视环保 走上生态养殖路
雨污实行分流,粪便干湿分离……近日,丹棱县张场镇陈嘴村3组一家庭农场内,一整套粪污处理设施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动化作业。整个猪场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臭味,周围种满果树,宽阔且景色优美,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是一个养猪场。
“现在的养猪场必须要重视环保,环保决定了我们猪场能不能持续发展,甚至能不能生存。”该农场负责人尤高文说。
在猪舍设计上,采用雨污分离方式,防止雨水进入,减少废水处理量;在猪舍清理上,对粪水进行干湿分离预处理;在生产模式上采用生态种养结合的理念,将干粪制成有机肥,用于果树施肥,而粪水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自用、沼渣制肥还田等。尤高文对这样的循环产业非常满意,“整个过程基本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节约了成本,发展了经济。”
同样,在张场镇小河村1组张云珍的鸡场里,也采用这种粪污处理方式,但比起养猪,养鸡更方便省力。待鸡出栏一批才清理一次,铺地的谷壳与鸡粪一起清扫后,用作果树的肥料,而冲洗鸡舍的水流入化粪池,实现了种养循环。
在丹棱,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重视环保,走上生态循环养殖路。
探索:
利用优势 发展种养循环
曾经,养殖场未处理的污水随意排入河流,污染水质,未经处理的粪便更是严重影响周围空气质量,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养殖业该如何发展?农民要如何增收?污染该如何治理?
“畜禽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放错地方是污染,放对地方则是资源。”丹棱县畜牧局副局长苏天银说,丹棱本地水果产业发展好,何不利用这个优势,通过种养循环发展缓解畜禽粪便处置压力,既发展了产业,又治理了污染。
于是,丹棱县开始实施“三二一”治理畜禽污染模式:通过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个池子”;做好“二次减量”,对畜禽粪便采取干湿分离,减少养殖用水量、粪污排放量;成立“一支专业服务队伍”,负责乡镇养殖户的干粪和多余沼液的转运。
“这种治理畜禽污染尤其适用于适度规模散养户,都实现了达标排放。”苏天银说。
通过组织宣传小组,多次进村入户进行政策宣传,不断加强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养殖业主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让其增强环保意识,对造成污染的进行处罚。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并成立粪污治理技术指导小组,做好粪污处理技术指导工作,加快推进治理污染“三二一”模式,实现种养循环,生态发展。
截至目前,丹棱县新建沼气池312口,干粪池1429口,尿液收集池526口,沼液集中收集池10口,并配备12支抽施粪服务队,为实现养殖污染的源头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
大美乡村 未来更加美好
实施“三二一”治理畜禽污染以来,丹棱县以新的视野、新的高度审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生态、生产、生活为理念,全力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一幅大美乡村的绚丽画卷在丹棱徐徐展开。
蒋天华是张场镇抽粪队的负责人,负责全镇16个村几千养殖户的干粪和多余沼液的转运。2016年,他接手这份工作正好一年,这中间,有辛苦,也有欣慰。他说,平日里非常忙,一个电话打来他们就得跑村串户,一个月下来至少要抽300车粪,可欣慰的是,看到一个个村庄变得整洁美丽,经济在发展,觉得这份辛苦是值得和应该坚持的。“2017年,希望队伍更规模化、专业化,为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蒋天华说。
丹棱县畜牧局动检所所长刘月超,回顾这一年的工作,不禁感慨道,不少村民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水清了,环境美了,口袋富了,就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相信丹棱农村的明天会更好,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禁、限养区原有养殖场的环保设施配套建设。”
“2017年,我们要一如既往抓好全市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循环治理措施,确保养殖污染治理取得实效,同时,还将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更多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惩防并举,从源头上控制养殖污染问题,争取‘三二一’治理畜禽污染模式在全市也推广开来。”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