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 跨越奔小康”·文昌篇
“文化名县”铸就文化民生 “文化昌盛”绘就大雅丹棱
眉山网记者 李泓莹

大雅堂再现于世。(资料图片)

活跃在城乡的文化队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眉山网记者 彭林 摄

趣味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眉山网记者 张成锋 摄

大雅堂一角。眉山网记者 张成锋 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过去五年间,丹棱县植根文化沃土,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奋力建设中国大雅文化之乡。
以大雅文化为依托,纪念性恢复重建千年大雅堂,全面开放大雅堂公园、大雅堂博物馆;“铺天盖地”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农民自编自导自演活动超百场,建成以王作平、文德祥为代表的农民自办文化大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广播“村村响”、村(社区)文化设施配置全覆盖;“丹棱白塔”和“郑山·刘嘴摩崖造像”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精品文艺创作方兴未艾,大雅系列文艺作品获省“群星奖”、“东坡文艺奖”表彰……五年来,丹棱始终围绕建设“文昌丹棱”,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品牌工程,坚持挖掘与拓展并进,小县典藏大雅文化。文化是城市的底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杆之一,更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留住文脉 大雅文化深入人心
2011年8月5日,大雅堂纪念性重建正式动工,并同步配套建设大雅广场等重要文化标识。
2014年1月25日,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设计修建的大雅堂公园正式开园,穿越千年历史的大雅堂“再现于世”,多代丹棱人梦想成真,大雅堂名副其实成为丹棱的城市文化名片和新地标。
2015年11月6日,丹棱大雅商贸城顺利开街,一座涵盖文化、旅游、商贸、住宿、休闲功能的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大雅文化新城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丹棱凭借重建大雅堂的契机,以大雅文化为依托,聚力实施“3111”工程,大气魄、大手笔规划建设大雅文化核心区,大雅堂公园、大雅广场、钟楼、滨河路等文化景观项目相继建成。
“现在邀请朋友来丹棱更有底气了!可以登大雅堂品味文化气息,在广场散步、运动感受生活气息,还能随意吃美食、看电影、唱歌娱乐,太方便了!”家住丹棱县城的林滟说,看到丹棱巨大的变化发展,她与家人无比感动、自豪。
一座大雅堂,圆了丹棱人的夙愿与梦想;一座大雅城,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与形象。“十二五”期间,丹棱纪念性恢复重建千年大雅堂,全面开放大雅堂公园、大雅堂博物馆,为中国大雅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极大地提升了丹棱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当今文化与经济相融相生的时代,大雅文化不仅成为丹棱立县发展之本,更为丹棱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成为引领丹棱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展文化 群众文化铺天盖地
“热烈祝贺大雅社区代表队、张场镇综合文化站舞蹈队荣获本届广场舞决赛一等奖!”2015年11月6日,丹棱县2015年农信杯“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广场舞决赛在大雅广场举行。这是丹棱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幕。
自2012年起,丹棱县积极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创新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建群众文化品牌。“每个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社区的基层文艺队伍。农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村村活跃的景象,打造出了永不落幕的农民大舞台。”该县文广新局负责人叶斌介绍,近年来,丹棱铺天盖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月一次广场文化活动”和“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等群众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连续3年开展了400余场次的群众文化活动。
同时,丹棱成功打造出“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建成以王作平、文德祥为代表的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其“院坝文化”成为全省、全市“铺天盖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典范,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文艺要为群众服务。”近年来,丹棱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正月初一广场游园活动”、“正月十五非遗文化大巡游”、“庆国庆文化惠民演出”等主题文化活动,扶持筹办农民文化大院,搭建农村文化舞台,有力推动了该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享受文化 文化服务不断完善
在城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区、广场、公园等场所总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市民们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在农村,农闲之余,农民群众坐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宽敞的文化站里娱乐健身……
5年来,丹棱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目前,该县已建成县文化馆和工人文化宫,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8个社区文化书屋,实现广播“村村响”、村(社区)文化设施配置全覆盖,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前,大家的娱乐就是搓麻将。现在只要有空都要来文化活动室报个到,看看书、下下棋、跳跳舞,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龙埂新村村民吴艳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已成为村民们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地方。
有了阵地和品牌,文化要惠民乐民,如何落地生根?关键的是要让老百姓“用”起来。
为此,丹棱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依托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广泛开展了“农民读书节”活动和城镇居民阅读、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免费开放工作,开展“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仅2014年免费放映电影达865场次。
一本本免费阅读的书籍,一场场带领农民致富的技术讲座,一台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丹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雨露滋润百姓生活,丹棱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大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