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寨子里的新风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1-21 09:36:09      

责任编辑:


 
愚子
 
他,是一个80后,是一位阳光教师,是一名眉山援藏人……
 
2014年8月,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告别了亲人,踏上了阿坝州金川县的热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生活。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藏区的教育之歌。他就是眉山第三批援助金川工作组语文教师夏建华。
 
多年前,夏建华就有边远地区支教的想法,终于,2014年,他得到组织信任,前往金川援藏。
 
起初,以为援藏支教就是单纯的奉献,只要有一颗快乐的童心和一种坚毅的品格,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融化不了的冰山,没有打不开的心扉。真正来到藏区高原,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大,并不是高喊口号那么简单,并不是仅仅心怀热血就够了,并不是把内地的“先进理念”照搬来就能立竿见影……
 
原来,实际中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高原反应、头晕,天气干燥、常常流鼻血。这些仅是高原对身体的伤害,七尺男儿咬咬牙,扛一扛就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不能陪伴年幼女儿的成长;自己作为独生子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一直默默付出的妻子担负起了家的重任……这些更是夏建华的“心头之痛”,是他夜晚的挂念。
 
而2014年11月,学校在夏建华担任班主任的“眉山班”搞的一次“民主测评”结果更是让他深受打击。按照“组团兴教”的工作要求,夏建华与其他四位眉山老师对高二一班实行“包班”,组建“眉山班”,大家雄心勃勃,立志2016年高考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可是,原来带该班的老师不理解,总觉得“被抢了饭碗”,私下里有各种议论;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习俗、学习习惯、语言障碍、教学节奏等互不适应,学生不太满意,甚至不少学生出现了情绪波动;再加上第一次测试的结果比较“糟糕”,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学生、家长到校领导处反映,学校不得已进行了一次公开满意度民主测评。
 
测评中显示出的学生、家长对他们的诸多意见给了这五位眉山老师“当头一棒”,让他们深感委屈。因为,来到藏区,夏建华为了迅速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常常四五个月不能回家;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周末,还得跋山涉水对学生进行家访;长时间在强紫外线下暴晒,他手臂上的白斑明显扩散……
 
拳拳真情化春雨,随风散入学子心。夏建华立即召集老师分析症结、研究对策,并认识到学生依赖性强、自觉性不高的问题,又看到藏区孩子淳朴善良粗犷的特点,在方法上必须循序渐进、因策施教,急不得、忙不得。在纪律上作强硬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情感上关怀备至,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汲取眉山优秀班级的经验,凸显东坡文化特点;在德育管理方面循循善诱,紧扣金川的“孝德精神”。有同学在寒冷的冬夜不假不归宿,他带着一个老师和3个学生冒着严寒把金川的大小网吧旅店挨个找遍;有学生因家长遭遇车祸而无心读书,他带着援藏工作组的温暖去医院探望,鼓励家长安心养伤,帮助其解决住院的后顾之忧;牢记班上每个学生的生日,为学生过集体生日;记住每个学生的家长姓名和住址,力所能及地去家访交流……夏建华用最淳朴最真诚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消除了学生的排外心理,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亲其师,信其道。夏建华成了大家敬重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的“师兄”和大家生活中的“娃娃头”。如今,班上学习氛围越来越浓郁,成绩也越来越好。看着学生们的进步,夏建华和整个团队很是欣慰。“这些只是阶段性胜利,要彻底完成歼灭战还需再出发、再努力、再战斗!”夏建华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