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市民前来进行血液筛查,准备为薛贵鑫献血。(资料图片)
母子俩一起看书。
眉山网记者 余毅 袁慧敏 文/图
【新闻回放】2015年10月23日,眉山日报刊登了《孩子别怕,我们一起救你!》的报道,讲述了2015年9月,东坡小学11岁的薛贵鑫白血病复发,化疗期间需要大量血小板。老师韩伟杰在教师群和家长群发布了一条关于“东坡小学学生薛贵鑫患白血病,急需血小板”的消息,并迅速刷爆QQ群、朋友圈。第二天,众多爱心市民特地来到市中心血站,排队进行血液筛选,准备为薛贵鑫献血。由于薛贵鑫的化疗、骨髓移植手术、排异期治疗等都需要大笔治疗费用,他的家庭早已负债累累。
随着新闻报道的持续关注,爱心凝聚成光,照亮这个家庭。从市民到企业,从学校到单位,大家通过捐献血小板、自发举行爱心募捐活动等多种形式,奉献着自己的一份爱心,引发了一场感人的爱心接力赛,使凉意渐浓的季节显得格外温暖。
心态乐观 抗击病魔
1月12日,得知记者想了解薛贵鑫的近况,妈妈陈丽红从北京发来了几个视频:一个光头小男孩右手扎着输液针管,小心翼翼地在病房里舞动身姿;小男孩戴着口罩专心地画画;小男孩戴着口罩和妈妈拥抱在一起……这个小男孩正是此前牵动全城爱心关注的白血病男孩薛贵鑫。
经过近5个月的治疗,薛贵鑫从80多斤瘦到60多斤,满头黑发也不见了,唯一不变的是他乐观的心态。“虽然化疗让我头发掉了,但我依旧是学校的校草。”薛贵鑫笑着说道。目前,他的病情基本稳定,已经找到成功配型的骨髓,待身体各项指数达标,便可进行移植手术。
“他现在免疫力较低,需要非常细心的照顾。”自去年12月薛贵鑫转到北京道培医院后,陈丽红就时刻陪在儿子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每天清晨7点多起床,照顾儿子洗漱,早饭后陪儿子输液。每次输液时,薛贵鑫总是拿出画笔和画册绘画,一画就是一上午。吃过午饭,母子俩会短暂午休,下午,薛贵鑫会穿好鞋下床,随着手机铃声跳舞。“看他跳舞,同病房的小孩都会跟着跳。”陈丽红说,儿子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在他脸上几乎看不到一丝痛苦。他的乐观感染了周边的病人,病房里氛围越来越和谐。
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夫妻俩特意在北京租了房。每天忙碌的除了陈丽红,还有薛贵鑫的父亲。因为儿子每天要少食多餐,饭又不能冷,所以他每天要做几次饭,往返于出租屋和医院给孩子送饭。“因为消化功能不好,他需要少吃多餐。”父亲说,薛贵鑫一天需要进食五六次,食物需要满足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高、不油腻等几个要求。“他心态乐观,有利于病情恢复。看他情况一天天在好转,我们心里也好受多了。”目前,中华骨髓库里已经找到与薛贵鑫相对匹配的骨髓。近日,薛贵鑫将完成身体检测,待调理一段时间后,便可进行移植手术。
爱心汇聚 少年感恩
“白血病治疗如果顺利只需要几万元,但由于他肺部感染,前期治疗便花了60余万元。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们根本撑不下来。”提起去年大家为薛贵鑫捐献血小板和各种爱心募捐活动,陈丽红满是感谢。她说,感谢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他的老师一直很关心他,经常打电话来了解情况,学校还进行了多次募捐。还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不留姓名地帮助我们。”说到动情处,电话那端陈丽红的声音有些哽咽。至今,仍有不少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在关注他们的动态,“有一个爱心企业,从去年10月开始在企业内为我们多次募捐。”陈丽红后来才得知,该企业的员工下班后,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匆忙赶到现场为他们一家捐款。这样的感动数不胜数,她都一一铭记。
“叔叔阿姨很关心我,病房里的医生、护士姐姐都很照顾我,大家都对我特别好。”薛贵鑫说,虽然被病魔折磨,但想到还有那么多关心他的人,他就充满了对抗病魔的勇气。
“看到他被病魔折磨,我心里很难受。”陈丽红说,年仅11岁的薛贵鑫特别懂事,看到自己伤心,孩子总会伸手帮她擦干脸上的泪水。如今,陈丽红唯一的盼望便是儿子能够顺利手术,早日回到学校,好好学习。而他们一家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薛贵鑫在爱心的陪伴相扶下,迎来了2016年,面对新的一年,他充满了希望。“希望早点治好病,回到学校。”自从生病后,他很少见到小伙伴,新的一年,他想重回学校,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用行动回报大家的爱。
见证爱心的力量
丫丫
一个个被爱改变的家庭,见证着爱心的力量。这是一组温暖的回访,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善意。
去年,当18岁的尿毒症患者朱良需要换肾,面对巨额医疗费用束手无策时;当小睿睿一家接连遭遇不幸,急需帮助时;当薛贵鑫白血病复发,急需血小板时……眉山日报迅速反应,凝聚力量,传递爱和善良。通过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爱心人士聚集到一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重新点燃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之火。这个冬天,报纸的回访让我们看到,生活困境只是暂时的,点滴爱心汇成了彩虹,让黯淡的生命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
不管是去年的报道,还是今年的回访,我们读到的都是爱心与善良,看到的都是社会浓浓的温情。爱心人士在募捐箱前的捐款、血站排队献血小板,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而是一种守望相助,传递爱心;受助者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恩,懂得感谢,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和倡导的;受助者希望力所能及帮助别人的心愿,是爱心的延续与接力。这些,都将汇成一股更有力量的爱心,温暖这座城市。
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到一座城市,这些普通人用爱心演绎出最可贵的人间真情,点亮了思想道德高地的“明灯”,向社会传递着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值得点赞和称道。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爱心不在大小,人人都能传递。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搭把手、出份力,点点滴滴的爱心就会汇聚成爱的海洋,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温情,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