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庭暴力法》亮点解读
经常性谩骂、恐吓家人属于家庭暴力?
眉山网记者 肖倩 古良驹 实习生 张洋
昨(1)日,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从此,家暴不单单是家庭的内部纠纷,而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家暴受害者再也不会求告无门,因为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学校等机构发现家暴行为不能熟视无睹,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家庭暴力?如果遭遇家庭暴力,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现家暴行为时,该如何应对?
昨(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一探究竟。
这些行为都是家暴
一直以来,虽然人人都知道家暴这个词,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什么行为属于家暴,法律对家暴行为也没有明确禁止,因此家暴现象长期存在。
什么是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的第二条指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到,家庭暴力除了身体暴力外,还有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等。比如:“经常性谩骂”“恐吓”等精神伤害也属于家暴行为的范畴。今后,“老子骂儿子”也不再是个人的私事,可能会触犯法律。
大家普遍认为,家暴无非就是老公打老婆,但全国妇联调查发现,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往往是家暴的主要受害者,他们也许长期遭受家庭成员的谩骂殴打,却无法逃脱。
同时,《反家庭暴力法》在附则中特别指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也就是说,《反家庭暴力法》除了保护家庭成员外,对于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比如说同居的男女朋友,有着监护关系、抚养关系、寄养关系的共同生活的人也同样有效。
遇到家庭暴力怎么办?
首先,请马上远离施暴者。
第二,立刻报警(110),或者向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妇联等机构求助。报警后,警察可以根据案情向加害人出具书面的告诫书,这是证明家暴的铁证。
第三,如果无处可去,可以寻找庇护机构(市、区县的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或庇护所)。
第四,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简单地说就是可以要求法院下令禁止对方再施暴、禁止对方再骚扰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们。
反对家暴 人人有责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暴或疑似遭受家暴,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要对报案人的信息保密。以上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暴力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家暴不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