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春表示,龙首被掩埋于淤泥之下。
眉山网记者 李幸 文/图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一首在彭山区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曾经被人们当成开启张献忠宝藏的“密码”。如今,这首童谣被江口镇石龙村的石龙和石虎唤醒。3月14日,记者从彭山区文管所获悉,经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石龙村石龙保护工程于当日动工,源自宋代雕刻,“沉睡”千年的石龙不久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竹林掩映卧石龙
从彭山区江口镇沿着盘旋的公路上行约15公里,就到了石龙村。石龙村因宋代雕刻在这里的石龙而得名。虽然石龙村沿山路到石龙的距离不过几百米,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陡峭、泥泞的路面让行走变得艰难。“过几个月你们再来就好走得多了。”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经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作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龙村石龙于3月14日启动了维修和保护。此次维护不仅可以使埋藏在淤泥下的石龙龙首“重见天日”,也将对龙首处的水池清淤重筑,通往石龙的山路也将重铺并修筑围栏。
据吴天文介绍,早在1984年,当地曾对石龙进行维护,埋藏于地下的龙首也曾显露真容,但由于后期没有跟进,石龙附近渐渐长起荒草,龙首再次被淤泥掩埋。如今,竹林与树丛掩映间,石龙静卧于红山石壁,身子倒立,长17米,宽0.7米,依然可见当年的霸气。
“石龙是全国少见的、保存完整的高浮雕摩崖造像。它完美的造型、精湛的雕刻,均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艺术结晶,为我们观察宋代的信仰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吴天文说。

石龙旁边的石虎为后人修建,如今头部已风化损毁。

石龙周围的摩崖造像。

掩埋于淤泥下的龙首。(资料图片)
追溯石龙前世今生
今年57岁的赵尚春是彭山区文管所文物保管员,虽然山路难走,但3月14日当天仅半天时间,赵尚春来回走了6次。作为地道的彭山江口人,赵尚春记得,许多年前,石龙村的村民就是通过这条山路到江口镇“赶场”。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修建的水库淹没了下半段山路,而通往石龙村的水泥路成了村民“赶场”的新选择。
赵尚春还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彭山区修建红光支渠,施工过程中,石龙处的泥沙抖落,石龙破土而出,早期走过山路的村民来回还能和石龙打个照面。
“原来龙首处有个一米见方的池子,龙在这里喝水。现在水池被泥草盖了,龙首也看不见了。”赵尚春说,“水从池边往外流,现在杂草多看不清,不过静静聆听,还能隐隐听到杂草下咕咕的泉水声。”
石龙的左侧,一只石虎傲立于一巨石上,石虎的头如今已损毁,但根据其身姿可以判断,它朝着石龙的方向。据彭山区编志局原局长徐原烈1944年的考证,石龙石虎凿造于宋代伏虎寺(今不存)山门外,并题词“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可惜的是,石虎曾经被毁。现在的石虎是1984年当地按照原型重新修筑的,位置从离石龙约200米的地方移到了现在距离石龙只有20米。
专家否认石龙为寻宝密码
“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距离石龙十几米远,两块石碑上记载了徐原烈先生对石龙的考证和这首小诗。而从石龙和石虎中间处往山下望去,岷江依稀可见。石龙和石虎距离岷江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
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也说不清这首小诗的寓意,但“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这首童谣却一直在当地流传。去年,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经国内10余名专家考证后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当地人不禁将童谣和江口沉银联系在一起。
石龙村村民彭海军儿时曾听老人们讲过,明末清初,张献忠江口战败,其部下曾带着财宝,到江口镇附近的将军湖一带隐姓埋名,定居生活。2005年,江口有人还在岷江中捡到钱币。联想到童谣,彭海军有些诧异,“不会是真的吧?”
这一切在巴蜀文化专家、《张献忠传论》作者袁庭栋看来不过是民间臆想。袁庭栋说,早在清代,成都地区就有记载“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过去曾掀起寻宝热,但都一无所获。“彭山的童谣,找不到更早的出处,因此我觉得要晚于成都的寻宝传说。”袁庭栋说,“宋代和明末的两个东西,能够被联系起来,但当中没有根据,多是后来民间流传出来的,反映了老百姓对宝藏的渴望。”

从石龙与石虎所在的山上远眺,远处的岷江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