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4-13 08:09:58
责任编辑:
徐怀强在编织背篼。
牟艳琳 眉山网记者 黄馨月 文/图
虽然突发事故造成肢体二级残疾,但他却用坚强的意志在苦难面前挺了下来,他在1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竹编技艺并以此为生计,让家庭变得温暖起来。
记者见到徐怀强时,他正坐在自家屋外的板凳上,为邻居编一个背篼,时不时还哼起山歌。乍一见他乐观、阳光的面容,很难想象他是一个腿部严重残疾的农民。
身残志坚 努力“站起来”
今年68岁的徐怀强家住洪雅县三宝镇宝坪村2组,肢体二级残疾。据徐怀强介绍,从爷爷辈开始,他家的男丁都是靠给别人打条石为生,俗称“石匠”,而他的右腿正是被这祖传手艺给断送。
“2000年农历三月十六,和往常一样,在村里帮别人打石头砌房基时,我负责在路上分料,不料1个大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还没来得及躲开右腿就失去了知觉。”徐怀强回忆,右腿由于骨头粉碎没能留住。在医院时,医生嘱咐出院后要多锻炼,否则将不能行走。
出院后,徐怀强消沉了,天天躺在床上,很少与人说话,就这样一躺就是一年。家里的生计也全靠妻子一个人维持。“在医院的时候,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还欠了一屁股债。看着年迈的父母、辛劳的妻子和还没有成家的女儿,作为一个男人,我想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徐怀强介绍,在经历半年的痛苦思索,自己想通了很多症结,变得坚强起来。
“年轻时打条石,到哪里都是抬头杠。虽然少了一条腿,但我相信靠努力能帮家里分担负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徐怀强还是有点伤感。“虽然一开始由于身体不平衡,即使拄着拐杖也老是摔跤。但在反复练习半年后,就能拄着拐杖行走了,偶尔还能煮上一顿饭。”
反复练习 1个月学会竹编手艺
“想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活路也不容易。”经过反复思考,徐怀强决定从竹编手艺入手,毕竟年轻时也看别人做过,自己也会划竹条,有一点基础。说干就干,徐怀强让妻子从集市上给他买回来一把用于划竹条的弯刀,并从山上的竹林里为他砍回了一捆竹子。
“年轻时看别人编过背篼,就从学习编背篼开始。”徐怀强介绍,由于没有经验,只能靠回忆和照着家里从集市上买回的背篼编。编忘了,又想,想起来一点又继续编,就这样反复拆反复编,用了1周时间终于编成功了1个。但与买来的背篼一对照,这就不是背篼,而是竹桶,没有弧度。徐怀强没有灰心,又开始继续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1个月后,虽然双手布满伤口,但他终于学会了竹编手艺,编出来的背篼也成形并有了卖相。
“现在1个月能编10个背篼,能有500余元的收入。”徐怀强开心地说。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由于长期与竹篾打交道,徐怀强的双手已是“沟壑纵横”、老茧丛生。
坚强重情 为生活不断努力
“现在看到的他是生龙活虎的人,但他为竹编也吃了不少苦。”徐怀强的妻子介绍,为了帮她捆竹子,徐怀强独自一人在地上一步一步地爬着上山,爬累了歇歇继续爬。但下山的时候就艰难了,只能退着往后梭,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徐怀强要耗费半天时间。
徐怀强不仅是一个坚强的人,还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他人很不错,无论哪家让他帮忙补个背篼什么的,他都很乐意,也不收钱。”村民张淑秀介绍。
“因为在我困难的时候,乡亲们都给过我帮助,我能帮他们的也没有多少。人都是有感情的,就拿我这把弯刀来说,都用了14年了,用坏了5次焊接了5次,就是没舍得丢。”徐怀强指着手边的弯刀说。
“虽然每月挣的钱不多,但我始终相信,通过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对未来,徐怀强充满信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