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邱文清

青神县瑞峰镇黄桷村大学生“村官”王晓莉进组入户关心贫困群众。眉山网记者 古良驹 摄
“希望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村官寄语
近日,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眉山市将在2016年乡、村两级换届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群众认可、实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并鼓励大学生村干部真正到村,经选举担任村两委负责人。
由“村官”变“乡官”,为大学生村干部聘任期满后“出路”问题再添一条重要“通道”。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党工委书记周代军强调:“政策是对服务任期届满大学生村干部鲜明一种导向,鼓励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实干有为出成绩。”
面对不断推出的重大“利好”,是在观望和期待中期待政策“眷顾”,还是在基层工作的历练中砥砺自身,增长才干?需要大学生村干部们认真思考并做出选择。
职业规划和角色定位不可或缺
我市从2007年开始招录大学生村干部,至今已连续8年,先后共有1807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行列,目前全市仍有392名大学生村官在岗。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除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确实有扎根基层、做出实绩的朴素愿望外,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摸着石头过河”,在懵懂中进入“村官”队伍。
不清楚大学生村干部“是啥”、进入之后不知自己该“干啥”,以后也不知道自己能“成啥”,相当部分大学生村干部缺少积极的人生预期和良好的职业规划,更多的是把大学生村干部岗位作为就业的“缓冲”或“跳板”。这与大学生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而选拔优秀后备干部队伍的政策设计本意相违背。
目标的缺失、繁琐的基层工作很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干部热情降温,信心不足,无所适从,结果是内心浮躁抱怨,工作打不开局面,无法安心基层,最后是几年聘任期满下来,既荒废所学专业,又在茫然中缺少“历练与充电”,荒废大好青春年华。其实,对大学生村干部而言,无论是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事业队伍,还是融入乡村服务群众成为真正“乡官”,抑或是“另谋高就”,为今后社会就业增加岗位历练经验,都是积极理性、无可厚非的选择和人生规划,所以在村干部岗位上的大学生想“考”的认真考,想“干”的认真干,想“学”的认真悟,几年努力下来,大部分人都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部分基层乡镇认识不到位、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等诸多原因,在一些地方存在“村官不在村”、“村官乡用”的现象。大学生村干部才出“校门”,又进乡镇“机关门”,成为乡镇党政办、民政等社会工作部门协助工作的“表”哥、“表”姐,既不是名正言顺的乡镇干部,也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村干部,身份角色尴尬,能够真正得到的历练还是比较欠缺的。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才最能砥砺品质、最能提高本领,大学生村官应该在“急难险重”基层工作一线锻炼实践,增长才干。
2013年以来,我市有192名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和组织都比较认可的大学生村干部在村两委换届中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50名表现突出的还成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成为基层组织的一把手、当家人。几年下来,绝大多数当选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大学生村干部真正沉下去,谋发展、想致富,说群众话,办群众事,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实实在在的表现获得基层认可。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是省定贫困村。2013年6月,28岁的大学生村官王定超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引进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共同组建岐山天然农庄合作社,不仅使岐山村群众种植的茶叶卖上了好价钱,还新发展猕猴桃种植200多亩,山羊养殖30余户,2015年山羊出栏数达到1050头,仅此一项就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近百万元。2016年1月,洪雅县余坪镇黄里村王慧蕾等3名在贫困村产业脱贫方面有成绩的3名大学生村干部被市委组织部评为“眉山市优秀大学生村官”。
从这些大学生村干部成长进步的经历来看,大学生干部只要眼中有“事”,心中有“活”,就能真正接到“地气”,增加成长“底气”。在乡镇机关、村组一线,只要把工作当作“事业”来从事,把群众当作“亲人”来对待,对群众有感情、干事能吃苦、解决问题有点子,真正能服务一方百姓,这样的大学生村干部不仅让领导和老百姓喜欢,也能得到组织认可。
“三农”新机遇可以大作为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改革的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投资开始加速流向农业、农村,逐渐进入家庭农场、农庄经济和乡村旅游农业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领域。在这种大背景下,熟悉国家涉农政策,了解当地村情,能协调土地流转等琐碎问题,掌握畜牧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种植技能,会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大学生村干部无疑是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亟需的“香饽饽”,这也是大学生村干部应该抓住的绝好发展机会。
大学生村干部有知识、年纪轻、视野开阔、闯劲足,如何主动融入,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商营销、乡村旅游等,领办创办辐射带动能力强、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项目,是增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带富能力的主要路径。仁寿县农旺乡大学生村干部阮强,敢于在特色农业上“试深水”,自费到福建学习蜜柚种植技术,流转70多亩土地种植蜜柚,经过多年摸索,从技术管理到市场营销,成功创建当地小有名气的蜜柚品牌,每年年收入近百万元。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干部蒲楠在村上建立电商服务站,不仅将甘家沟的椪柑、土鸡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了成都、北京等大城市,还培训带动二十几户过去拿锄头的群众现在拿起了鼠标做起了电商。全村共发展网店32家、微店28家,电商从业人员100多人,平均年收入增收2万元,其中有大户在椪柑鲜销高峰期,日均销售额超过3万元。
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24名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自主创业,有99名大学生村干部领办精准扶贫项目,占全市大学生村干部总数的31.4%,一批“紫薯村官”、“柚子书记”成为我市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成功的知名“品牌”,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收。全市有20名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成长为副科级领导干部。
“柚子书记”“电商村官”的实例不一定完全可复制,但是至少可以启示大学生村干部们要在准确认识自身优势中重新定位,用心“记”、用心“学”,让自己肚里真正“有货”,能力真正“有用”,这样的大学生才不负中央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激活农村干部队伍,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初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学生村干部只有在真正到“村”接地气中,用基层的实践和一线的实绩来演好“角色”,才能证明自己能力“行不行”、干得“好不好”。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实现基层“乡官”梦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展现人生能力和才华。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村干部真正扎根基层,走进农村,在熟悉了解基层、增强实践历练中有作为、干实事,在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同时找到增长才干,实现梦想广阔舞台,无惧人生风雨,铸就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