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眉山网记者 王允浩 文/图

一丝不苟。
【核心提示】
“在公司一天,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就算不能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也要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谱写人生的篇章,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这就是王远,一位普通技术工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是东坡区崇仁镇人,2008年1月加盟四川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担任生产部动力科电气工程师,主要负责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改善。8年来,他依托自身优秀的专业技术,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在公司技术升级、设备升级、队伍升级、成本控制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今年1月,王远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成为秉承“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
平凡岗位的技术标兵
“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实践、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收获。”据王远介绍,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高档泡菜、调料为主的中大型食品企业,由于产业原因,行业内设备自动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这也要求他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改进。
由于学的是电器自动化专业,王远一边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产品结构、生产工艺,一边熟悉掌握公司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在此基础上,王远提出了一系列设备优化和改善的提案,并召集相关技术人员,顶住了一些人的质疑甚至抵触、不屑的态度,对设备改善的原理、基本的步骤和达到的目的进行了阐述,并积极投身到一线的具体改善事件中,半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加液机改善、杀菌锅链条改善、LED照明灯和灌装班、备料班、前处理臭氧杀菌布局设计以及现场改善、55KW螺杆空压机改善等50多项技术攻关和改善事项,为公司带来直接、间接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同时达到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尤其对食品质量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这样的功绩,奠定了王远在动力科技术带头人的地位,他也在公司掀起了技术改善热潮,快速地推进了公司设备自动化进程。
执着精神克服困难
“只要有执着精神,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王远说。
2012年7月,公司首次在泡菜行业中引进日本生产的一种全自动包装机,自动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为快速了解机器性能、结构,掌握正确操作要领,减少故障或操作不当带来的机器磨损等损失,王远仅仅用了3天时间,通过资料和实物的对照学习,全面了解了机器的性能及技术要领,并让灌装工作人员很快掌握了包装机性能和简单问题的处理。经过设计和试验,改良了袋子的检测方式,打破了日本厂家对自己设计产品的固定模式,每年可为公司节约12万的配件费用。同时通过在本地寻找加工中心,为设备储存备品备件,为公司节省了耗材和时间。日本厂家得知该自动包装机的改进后,也对王远的改良竖起了拇指。
小事情彰显大作为
2014年,由王远主导的全公司TPM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1年多来,全体员工热情高涨,公司共收到员工有效提案150余件,交办相关部门着手改善提案74件,办结提案55件,直接为公司降低成本200余万元,控制浪费120万元,提高人均效率20%,提升产品品质10%以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等隐性贡献巨大,难以用数字统计。这中间,核心体现的是平凡岗位上基层技术人员将知识用于实践、将系统建立于公司、将做法推广于大众的“持续改善”做法,真正彰显出小事情大作为的全员改善得益之举。
“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随时随地想的、做的,都是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和所作所为,为公司的兴旺发达添砖加瓦。”王远说。
完成工作之余,他还协助动力科人员拟定了18个动力设备管理的基准性文件,同时编写了5个基准书,积极推进公司设备精细化管理。2010年5月,王远正式向公司递交住宿申请,从此,更是以厂为家、以机器为伴,全身心倾注在公司设备的保养维护、技术改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