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李幸 文/图

牛角寨“弥勒大佛”。

坛神岩雕像局部,绿黑色部分便是长在雕像上的苔藓。

仁寿坛神岩的龛窟。
石窟石刻在山林田野之间,年代久远,长期风吹雨淋,表面容易变色风化,这是川渝甚至全国石窟石刻等遭遇的通病。
今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仁寿牛角寨被纳入“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保护专项试点”,该试点在全省也仅有两处。记者从仁寿县文管所了解到,有关牛角寨生物病害防治立项报告已经完成,不日将启动生物病害等综合防治研究,试点取得的科研成果将推广至全国的石窟石刻保护。
出现风化
千年大佛“洗脸治藓”
牛角寨石窟位于仁寿县高家镇英头村,包括牛角寨、坛神岩近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101龛、1519尊;佛像雕刻精美,是盛、中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艺术在仁寿地区的部分缩影,是四川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5月3日,记者乘车来到牛角寨山。沿石梯而上,在一面数百平方米的石壁上,一尊大佛依岩而现。这尊大佛便是牛角寨最大的“弥勒大佛”。记者发现,大佛头顶有木质廊亭遮风挡雨,但其右眼、鼻子、脸部因渗水风化等因素出现了石层发黑的情况。
在当地人心中,牛角寨大佛是高大而神圣的。“这座佛像很灵的,他庇佑着生活在这里的我们。”英头村村民董德伍说,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69年,“大佛在当地人气很旺,常常有人慕名而来。”为方便朝拜,当地还自发筹资修建了香烛台,而这里的香炉、大鼎、石狮等也是出资捐建的。得知大佛将进行维护,董德伍等生活在当地的人都感到很高兴。
大佛周围还有很多神龛石刻,因为年代久远,许多石刻雕像表面的彩绘已经脱落,很多石刻岩体表面和顶部长有灌木,龛室裂隙中钻出杂草。据仁寿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牛角寨现有的69龛石窟,仅4窟没有明显生物病害,坛神岩的石窟佛像也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和长藓。该负责人表示,四川气候温暖潮湿,苔藓、地衣、霉菌等在文物表面及岩体裂隙中繁衍,有的灌木、杂草的根系扎入岩层,使得岩层开裂,加剧了对文物的破坏。
据介绍,负责牵头实施保护专项试点项目的是中国遗产研究院和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等。4月28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前往牛角寨,圈定了10处试点龛窟。除了牛角寨大佛以外,坛神岩上受生物病害影响严重的几龛造像均被纳入了试点。其中,牛角寨石窟的试点将从生态系统调查开始,从根本上寻找病因,然后再进行治水,以避免在文物周边形成利于生物侵蚀的环境,最后进行除苔、解决风化等综合治理。
全国最大大佛半身胸像
或为乐山大佛蓝本
一千多年前,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之处,唐代高僧海通主持修建乐山大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震惊中外的乐山大佛方才面世。然而,如此浩大且高难度的工程,总要“打个草稿”才行。对此,不少人推测,牛角寨的“弥勒大佛”很可能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据了解,牛角寨“弥勒大佛”为大佛群中的第44号,该佛像高15.85米、宽11米,大佛发式螺髻,面形丰满,眉似秀月,双目微睁,双手齐胸合十,神态安详。其胸下部分则与高耸岩石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据专家评价,该尊大佛是我国最大、也是唯一一尊大佛半身造像胸像。
“仁寿牛角寨大佛,不管从建造年代,还是建造风貌等,按照推敲,都极可能是乐山大佛的模板。”这一说法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据相关资料显示,牛角寨大佛建成于707年,乐山大佛建于713年,牛角寨大佛建造时间早于乐山大佛;从两尊大佛面部表情、样貌形态上看,两尊大佛极为相似。从雕刻手法上看,两尊大佛均采用三面开岩雕刻而成,并且两尊大佛均采用头部、背部建排水沟,引水外流的方式排水。从历史文化上看,佛家讲求圆满,佛像雕刻也讲求完整,但偏牛角寨大佛是全国唯一的半身造像,因此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当时为乐山大佛做雕刻试验,才会只雕一半。而作为我国最大也是唯一(10米以上)一尊大佛半身造像胸像,牛角寨大佛本身具有了独有性,显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