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不等不靠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5-12 08:47:19      

责任编辑:


传承“三自精神”的生动实践
 
——山祠村不等不靠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讯员 陶广汉 本报记者 席涓
 
没有项目支撑,村民自筹资金30万元投入全村土地整理;道路沟渠占用村民土地和房屋,无一村民提出一分钱的青苗补偿、自觉拆掉多年空置房屋;多种股份入股投入350万元,启动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改造全村低产林,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村民们自觉砍掉100多亩低产低效的杂竹林。
 
初夏,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这个曾经在2008年“5·12”地震后主动捐出救灾款,不等不靠抗震救灾诞生“三自精神”,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而感动全国的小村庄,如今继续传承“三自精神”,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谋发展,酝酿着一场更大的行动和变革。
 
5月10日,记者在山祠村看到,刚刚竣工的路基工程让全村的道路规整有序顺达通畅。“我们按照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布局要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对全村道路进行了规范,完成60多条路的路基工程,埋设涵管700多根。30多万元的投入全由党员干部带头捐助资和村民自愿集资。”该村村支部书记王长安介绍说。
 
3月,岷眉大地处处鲜花盛开,乡村旅游发展正盛。山祠村组织全村120多人前往东坡区悦兴镇元宝村、白马镇龚村和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全村召开村民大会,谋划山祠村的未来发展。看到别人发展得这么好,大家动心了。可是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
 
只要人心齐,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年创造的“三自精神”,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已成为山祠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动力之源。
 
“素质教育” 将人心拧成一股绳
 
走进山祠村崭新漂亮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只见“山祠村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山祠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山祠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基地”、“山祠农家旅游探索基地”等一块块牌子,分别挂在显眼地方。
 
2008年“5·12”地震以后,全体村民一致认同捐出政府救灾款,而创造的‘三自精神’,这并不是村民的一时冲动,而是村两委持之以恒开展村民素质教育的结果。“山祠村绝不能为‘三自精神’抹黑。”村主任潘碧蓉说。
 
近些年来,村里凡是召开村民大会,20分钟左右的会前素质教育已形成雷打不动的制度。该村利用高音喇叭、宣传专栏、电教课堂、村民代表会、每月坝坝会、党员生活会、技术培训会等多种途径,对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大力进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统道德、家风家教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宣传教育,群众普遍反映素质教育内容很接地气。
 
“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对老人要孝顺、对孩子要爱护;邻里相处和为贵;见人要笑、要问好……”村里的老党员山成云说,村里的坝坝会上,村干部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语言朴实、语重心长。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培训方式,村里的气氛更加和谐,村民的思想素质普遍提高。矛盾纠纷全部在村里就地处置化解;来了项目,村干部不需要多费口舌,工作很快开展起来;上级交办完成的各项任务,村里的完成效率也总是走在全乡前列。  
 
“人”、“地”、“钱”从哪里来?
 
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村支书王长安说,山祠村耕地面积仅有1950亩,基本农田不能动,而全村可开发利用的闲置宅基地、空旧房、院坝地、林荫地及低效的竹林地等竟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潜力和土地来源。
 
认准这一可利用优势,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村一方面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入手,靠干部和村民捐资、集资投入30多万元,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60多条路基工程,埋设涵管700多根共1400多米,整理出100米一条路、一条沟的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采取置换土地方式,仅去年以来,村民就自愿砍掉低产低效林竹100多亩,加上拆除闲置旧空房、改造林荫地、院坝地、荒边地,全村总计可新增加耕地1600余亩,形成整体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进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祠2组村民刘明亮进城居住多年,老家的住宅一直空置。在这次土地整理中,村道需要从他家经过,他毫不犹豫地拆掉了自家房屋,“不能因为自己一户人影响了全村的发展。”“要是没有村民这样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明大局,全村这些工作不可能有这样顺利。”村主任潘碧蓉感叹地说。
 
王长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通过土地整理新增了近一半耕地,全村耕地品质得以提升,而这部分耕地流动出去,全村将增加60万元至70万元的收入,“也就是说村民们不用劳动,就能让全村新增几十万元的收入,账算清楚了,大家怎么会不乐意?”
 
更重要的是新增了土地,促进全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启动。王长安说,办法依然是不等不靠,全村采取干部群众捐资、集资入股,引进业主投资入股,利用集体资产入股等多种股份制合作形式,总计自筹资金达35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1000平方米的文化院坝,打造20亩集水果采摘、游玩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带。“这只是起步。”王长安介绍,接着村上还将发展花卉和果树,建观光道、农民新居,同时建一个村级大型果蔬、花卉等批发市场。这样,过去村里空巢老人的就业养老问题得以缓解。
 
村民自筹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和条件,无论是向上争取项目,还是向外引入大户、引进资金都变得水到渠成。农业、水利、国土等项目纷纷投向山祠村,山祠村再次用不等不靠的“三自精神”感动了别人、成就了自己。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