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朱:特色养殖 带领乡亲同淘金
李明朱(左)指导工人将鱼饵装瓶。
眉山网记者 赵娜娜 文/图
养殖黑斑蛙血本无归、养蝇蛆一度遭人非议,他依然咬紧牙关,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养殖路。他就是26岁的丹棱县张场镇大田坎村3组村民李明朱。如今,他养殖的黑斑蛙蝌蚪“飞”到北京、香港、澳门、内蒙古等地,成为科研标本;他养殖的泥鳅、黄鳝卖到了缅甸人的餐桌上。近日,李明朱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之路。
从学校毕业后,李明朱到张场镇学习组装家具,积累了第一笔创业启动资金。
2010年,李明朱向亲友借款2万元,流转了6亩荒田,从重庆购回一批蛙苗,搞起黑斑蛙特色养殖。不幸的是,由于养殖技术不够完善,黑斑蛙全部死光。“前期投资的4万余元血本无归。”李明朱说,“我没有气馁,而是制订了一个5年计划,希望在5年内闯出一片天地。”
李明朱再次借款购买蛙苗,并开始进行蝇蛆养殖。为节约资金,养殖蝇蛆用的农家粪,全是他一担一担地从各户农家挑回来的。为多挣点钱,晚上喂完黑斑蛙后,他还得赶往客户家安装家具,经常一干就到凌晨两三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9月,李明朱的第一批黑斑蛙卖出,卖得8万余元。从此,他的生态养殖之路,越走越顺。
如今,李明朱的生态养殖项目品种丰富,不仅有黑斑蛙,还有蝇蛆、泥鳅、黄鳝、土鸡、珍珠鸡等。蝇蛆可以用来喂养黑斑蛙、鸡,养鸡所产生的鸡粪沤烂后又饲养蝇蛆,多元化养殖,李明朱搞活了一条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他求新求变,生产的蝇蛆鱼饵深受消费者欢迎,每月快递费支出便高达2万余元;他创新了黑斑蛙静态觅食饲养方式,在行业内首屈一指。
起初不理解李明朱养蛆的村民如今纷纷加入他的团队,成为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助力。
每年,李明朱为当地提供20余个就业机会,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村民邓福伦原先在外打工,每月工资近7000元,在李明朱的邀请下,他回到家乡帮李明朱搞土鸡养殖,取得更可观的收入。“他吃得苦,为人豪爽,还免费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邓福伦说。
“我主要负责销售客户维护,感谢李明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在家里就能挣票子。”村民曹勇说。
2014年,李明朱年收入30余万元,去年,他揽金50余万元,今年,他成功签约成都一知名生物科技公司,专门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同时,他坚持昆虫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探索,期望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
杨利:生态种养 唱响时代“牧羊曲”

杨利(左)和村民交流养羊技术。
眉山网记者 赵娜娜 文/图
41岁的杨利是丹棱县张场镇锁江村4组人,他有多重身份:丹棱县总岗山养羊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丹棱县逸境家庭农场法人代表、张场镇万年村万亩核桃基地承包人之一。
曾在大邑县经营了20年饲料厂和农家乐的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回到家乡,再次创业。如今,他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生态循环的种养殖致富路。
2014年,依托万年村打造万亩核桃基地契机,杨利投资200万元,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核桃。“要发展生态农业,打响生态品牌,核桃种植就需要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如何来?杨利多了一个想法:发展养殖业,走生态循环发展的路子。
借力丹棱县脱贫攻坚“135”养殖战略,杨利又投资100万元修建了张场镇万年羊业生态牧场,成立总岗山养羊专业合作社。目前,杨利的牧场占地5亩,有标准化圈舍3000平方米,存栏基础母羊400余只,年出栏商品肉羊1500余只,年产值300万以上,纯利润可达50万元,年用工达3000人次以上,支付工资20万元以上,工人全部聘请本地村民,解决了当地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2015年,杨利成立逸境家庭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我坚持生态喂养、科学养殖。”杨利说,核桃树下种草用来养羊,羊粪经过发酵后施肥给核桃树,做到土地的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对保护土壤和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利的事业不仅成就了他个人,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得到村民的积极支持。
村民谢益和是万年村2组的村民,是位闲不住的老人。他把土地流转给杨利,一年可挣2000多元流转费;同时,他到杨利那里打工,每天工资60元。“我这是双收入,我还是拿工资的人。”谢益和笑着说。
对未来,杨利有颇多规划。“我打算在3年内将核桃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并引进更多的优良母羊品种来改良地方品种,以此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利用我以前经营农家乐的经验,再投资修建一个有规模的农家乐,坚持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经营方式,为当地脱贫攻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利说。
李洪玉:敢打敢拼 美发店里常感恩

认真工作的李洪玉。
眉山网记者 赵娜娜 文/图
她曾经很任性,高中没读完就执意出外打工;她历经波折,却毫不气馁,依然敢打敢拼;她创业有成,回馈社会,经常为老人免费理发,奉献爱心——她就是29岁的丹棱县双桥镇人李洪玉。
“以前自己真的太任性,没读完高中就外出打工,做过餐饮、跑过销售。因为太年轻了,很浮躁,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非常迷茫。”近日,回忆起创业历程,李洪玉说。2006年,20岁的李洪玉回到家乡,决定开创一番事业。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结合自身的情况,她萌生开理发店的想法。
“当时想开店,困难重重,经济困难、技术缺乏。”李洪玉回忆道。为学好美发技术,李洪玉到其他理发店拜师学艺,开始了学徒生涯。
每天晚上,当人们进入梦乡时,她还在勤练理发技术,每晚练习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最终,2007年年底,在家人和亲朋的支持下,学有所成的李洪玉在丹棱县城开了自己的理发店。
依靠热情待客和苦心经营,理发店的生意不错。然而,在她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备受打击。“2010年,理发店扩大经营后,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店面选址偏僻,技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理发店的生意一度很低迷。”李洪玉说。
李洪玉没有气馁。在家人支持下,她辗转昆明、北京等大城市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学成归来后,她重新选择店面位置,热情对待顾客,努力做好服务,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生意走上了正轨。
生意越做越红火,李洪玉没有骄傲。在工作中,她依然肯吃苦、勤钻研;在生活中,她积极乐观,对待员工温和真诚,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在店里上班多年,李总对我们员工很关心。在这里上班,非常开心和幸运。”员工万达说。
李洪玉是感恩的,创业路上,她不忘回馈社会。她曾多次带领员工到敬老院为老人免费理发;多次开展“全城老人免费理发”活动,把理发店搬到广场上、道路旁,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她还规定每月21日为理发店“爱心志愿活动日”,号召员工为老人免费理发、奉献爱心。
目前,李洪玉的理发店已发展成投资100余万元,占地300多平方米,员工近50人的理发城,并在丹棱县城新开了2家连锁店。
“下一步,我们将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为顾客带来更优质的服务。”谈起未来,李洪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