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眉山:为孩子撑起爱的天空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6-05 10:23:03      

责任编辑: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工正在教留守学生做手工。
 

青神县为留守学生打造的心灵驿站。
 
眉山网记者 刘娟 文/图
 
留守儿童问题正受到各方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从源头上改变“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的无奈现实,实现“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的目标。
 
这是一份系统性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的国务院文件,首次明确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正如民政部有关领导所言,这个《意见》是集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经验之大成。这也意味着,国家治理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系统考虑和制度保障。
 
切合实际的地方行动
 
我市最早开始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问题,始于2001年的青神。当年,该县在南城中学率先开展《农村初中缺乏有效家庭监护学生教育方法研究》,当时的社会上还没有“留守儿童”这个称谓。
 
2003年,其研究成果在青神全县学校推广。2004年,青神县被眉山市政府妇儿工委确定为眉山市“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试点县。
 
2007年,青神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模式被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决策》简报、央视等媒体誉为“青神模式”。
 
2010年起,“青神模式”从隐性关爱、寄宿教育、家校共育、活动育能、心理教育、科研助推六个方面着力深化。
 
不只是青神。2013年,民政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我市仁寿县构建起了符合县情实际的新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其中也包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
 
在对全县未成年人(包括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后,仁寿县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创新工作体制,建立了部门配合、困境对象发现、分类处理帮扶、个案管理等创新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了大社会保护格局。
 
同年,仁寿县成立未成年人(包含留守儿童)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发现报告响应联动机制、困境未成年人分类帮扶机制、受伤害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问题家庭干预等机制,解决了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主导和兜底责任。2014年,仁寿县着重强化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力量的高度介入,开展了与国际救助儿童会的合作,培育了本土社工,孵化了本土社工机构,极大提升了社会专业力量的能力水平;2015年,着重探索实践“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家庭,帮助监护缺失和监护失当的困境未成年人以及受伤害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解决生活、监护、教育和发展等问题。今年,仁寿将全面梳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多方合力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组建了市委分管领导为组长,团委、妇联、教育局等12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而且把关爱留守学生纳入全市民生工程,配备了专项工作经费,重点用于留守学生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对各区县和市级部门进行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还带头关爱留守学生,给他们送去党委政府的温暖,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撑起了“半边天”。
 
2014年,眉山作为全省特殊人群教育管理和服务改革三个试点市州之一,团市委将占重点青少年群体90%以上的留守学生作为关爱重点,充分利用专项经费,购买关爱留守学生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化服务项目;面向社会招募学业辅导、亲情陪护、心理咨询志愿者6000多名,组建了医疗、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志愿者队伍50多支,结对留守学生(阳光少年)之家,根据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开展活动4000多次。实现了志愿者队伍覆盖全体留守学生之家,志愿者覆盖全体留守儿童。此外,连续6年实施的“新年心愿·青春微力量”大型公益暖冬行动,帮助13000多名留守学生完成心愿,每年都在进行的暑期快乐学校为全市留守学生带去了无尽的欢乐。
 
目前,全市已建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96个。依托这些阵地,各级妇联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每年会开设50余期不同主题的父母课堂、母亲课堂等,开展留守儿童巾帼志愿者关爱活动,请心理老师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努力建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手工产业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通知》。市妇联依托村(社区)“妇女之家”,采取灵活方式开展创业培训和订单培训,努力转变留守儿童家长的就业观念,以此吸引他们就地、就近、就业,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014年,我市出台了《进城务工及经商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实施意见》,今年共解决了60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及经商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