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探秘眉山历史名人之苏辙(下)】苏辙的为官之道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7-31 10:49:21      

责任编辑:


   
苏辙的影视剧照。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核心提示】

  与苏轼一生有着显著的地方政绩相比,苏辙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担任幕僚工作,没有机会在地方施展他的政治才干,在他47岁时才在皖南绩溪担任了半年多的县令。即使如此,苏辙的政治才干依然是令人折服的!只不过遗憾的是,他的政治才干也只在元祐年间才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元祐年间,苏辙从稳定政局、与民休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切合时宜的建议,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对此,南宋何万在《苏文定公谥议》中说:“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倖敛迹,百姓休息,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说明了苏辙在元祐之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亦有苏学专家评:“元祐之政实为苏辙之政”!

  百姓为先  不畏权贵敢说真话

  苏辙才华横溢,他19岁时就已进士及第,名动京师时,五年后,他又举制科入等。众所周知,苏轼参加制科考试的策论有一些激烈,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辙《御试制科策》比苏轼更加激列、尖锐,矛头直接对准了宋仁宗,指责仁宗“沉湎于酒,荒耽于色,晚朝早罢,早寝晏起,大臣不得尽言,小臣不得极谏。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而惟妇言是听”。

  苏辙的直言指陈使执权的朝臣们心里不大痛快,一场轩然大波在所难免,朝廷官员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司马光认为苏辙在应试者中表现出的爱国之心最为直切,拟如其兄苏轼第之三等;考官胡宿认为,苏辙试卷答非所问,又引汉唐末世的昏君来比盛世英主的仁宗,应该予以罢免。好在仁宗豁达大度,一锤定音:“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还兴奋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于是苏辙入第四等次。

  苏辙虽然被录取了,但斗争却没有结束,这场考试对他的影响也远远没有结束。苏辙被录取以后,除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认为苏辙袒护宰相,专攻人主,不肯撰制词。苏辙深感失望,奏乞留京侍父,辞不赴任。这当然只是表面理由,正如苏轼的《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所说:“答策不堪宜落此。”可见《御试制科策》对苏辙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迫使他当时辞官,而且使得他“自是流落凡二十余年”。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相当于推行新法的核心部门。此时的苏辙只要紧跟王安石的步伐,他的仕途就该是青云直上了,但他总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和王安石唱反调。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苏辙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法实则伤残民,倒不如采用汉以来各代推行的常平法,让富户商贾不能哄抬粮价,贫户也能得到切实的利益。王安石虽然表示苏辙的说法有道理,但还是将青苗法颁布实施。

  苏辙再也忍不下去了,他直接向神宗《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并同时呈上了《条例司乞外任奏状》的辞职信,将自己对推行新法的所有不同意见全部说出来,言辞十分激烈,告诫执政者不要不顾老百姓死活。这让王安石大为愤怒,要加罪于苏辙,因陈升的反对而作罢,但苏辙不得不再次面临被“弃”,一直“流落”,直到47岁才当任皖南绩溪县令,却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苏辙在绩溪仅八个来月,但他体恤百姓疾苦,着力改革弊端,发展生产的政绩,深得绩溪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这里老百姓中一直传颂着:“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社民甚乐之。”


苏辙画像。

  大器晚成   官至宰辅尽展才华

  与苏轼不同的是,苏辙长期担任幕僚工作,很少有机会当任地方长官,在地方上的政绩也很少,他一生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元祐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相,比苏轼的官位还高,与此同时,苏辙也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干。

  元祐元年二月,苏辙至京师,就任右司谏,从此高太后开始了她长达九年之久的“元佑之治”的辉煌时期,而苏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辙不愧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怀揣着忧国忧民之心的他一到任,便将个人荣辱得失全抛开,面对熙宁变法以来的种种弊端,以致朝政弛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的局面,他忧心如焚,勤于政事到达了呕心沥血的程度。

  苏辙一生所上奏章150余篇,绝大部分作于元祐九年中。而元祐元年二月至九月当任右司谏期间竟占半数,共74篇,平均每月达十篇之多。苏辙从从稳定政局、与民休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切合时宜的建议:在用人问题上,极力排斥新党,主张惩处主持新法的重臣,以其结束新旧党争长期混乱的局面,巩固朝廷的中央集权;在民族关系,主张恪守“诚信”,怀柔西夏,反对边将寻衅生事,邀功求赏,以便取得安定喘息的机会,避免引起更大的外族侵扰;在内政上,主张“因弊修法,为安民靖国之术”,坚决反对旧党全面地废除心法,主张趋利避害,用其所长……苏辙的这些措施,在当朝政混乱、吏治腐败、边防空虚、国力衰弱的形势日益严重的北宋中晚期,仍不失为延缓王朝覆亡命运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苏辙从小受孟子影响,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思想,关心最多的就是民生利益问题,面对民生疾苦,民情吏事,他是了如指掌,关心至重。苏辙在他的《论蜀茶五害状》中说到:“益利、秦风、熙河等路茶场司,以买卖虐害四路生灵,又以茶法影蔽市易,贩卖百物。”意思是说,朝廷从熙宁十年开始实行榷权(即官方垄断),禁止一切民间私自买卖,严重影响百姓利益。后来,在苏辙的再三奏请陈说利害之下,朝廷终于对此做出了调整,为茶农争得了本应该得到的利益。

  可喜的是,苏辙受到高太后的赏识和器重,元祐六年二月,朝廷以擢升苏辙为尚书右丞。成为一名宰相,可谓十分荣耀。苏辙更加忠于职守,尽心尽力,政治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他“吏事精详”的治国才能,高太后是严之必听,听之必行,行之必果。后来连政敌攻击苏辙在元佑之政中权力和作用是“言之者又行之者”。

  只是好景不长,高太后去世之后,哲宗亲政,苏辙又面临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不得不遭受贬谪,政治理想再也没能延续。不过苏辙在元祐之政中表现出的政治才华已非常光彩夺目,难怪有苏学专家评:“元祐之政实为苏辙之政。”南宋何万在《苏文定公(苏辙)谥议》中说:“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幸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这段话说明了苏辙在元祐之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苏辙的政治才能只在哲宗元祐年间才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的遗憾。

  【注:图片皆为资料图片】【参考书籍:《大写三苏》《眉山苏辙》】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