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梁昊 文/图

拍摄《仁寿彩陶》结束后,文博(左一)与人合影。(资料图片)

文博剪辑视频。

文博镜头下的蔡中银。(资料图片)

文博镜头下的仁寿彩陶制作过程。(资料图片)
编者按
暑假临近一半,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暑假是一个旅游、聚会的放松时段,而对于另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暑假劳逸结合,忙碌而充实。
在这个专题里,我们记录了几位大学生的暑期生活。他们有的以结合自身专业,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有的以自身所长,为家乡的留守儿童送去知识和快乐;有的则热衷于公益,希望把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播得更广。
从他们的不同暑期生活轨迹,我们或许能够了解到90后大学生们,自我充实、奉献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仁寿汪洋小伙文博最近在忙着《丹棱唢呐》视频的后期剪辑制作。从今年5月起,文博就开始着手拍摄丹棱唢呐传承人陈大礼,希望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唢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灿烂与辉煌。学生们学习吹奏唢呐的场面,唢呐博物馆的历史陈列,等等,都被文博用镜头一一拍摄下来。“虽然利用暑期拍摄短片,占据了休闲时间,但是我觉得,暑假不仅仅只是娱乐放松的时候,利用这段时间补缺知识、磨炼技能,厚积薄发,能更有助于我完成接下来的学业。”9月份开学,文博即将进入大三,在这之前,他正在利用暑假时光提升自己的拍摄技能。
今年21岁的文博就读于四川传媒学院新闻与网络传播系。作为90后前卫青年,文博关注的更多的却是唢呐、彩陶、锣鼓等传统文化。大一暑假,文博为仁寿彩陶拍摄了一部专题片,并自己撰写了旁白。
“《仁寿彩陶》是我目前为止最引以为豪的作品,拍摄过程比较艰辛。每次拍摄,我都要历经从成都到眉山、再到仁寿、汪洋镇转车过程,摇晃2个多小时最终到达天峨镇三坛村的彩陶厂。”不过,漫长的拍摄路是值得的,这家彩陶厂是目前仁寿唯一一家仍然坚持手工制作陶器的厂家。制陶师傅蔡中银手艺精湛,文博拍摄下了蔡中银选择陶土、炼制陶泥、手工拉坯、模具成型、窑炉建造、素胎上釉、釉上加彩等步骤过程。
“由于手工刻花是蔡师傅不外传的技艺,无法拍摄,有些遗憾。并且在后期制作中,我发现拍摄的村民采访画面由于口音浓重,难辨其说话内容,这也为成片造成了不小麻烦。”在克服了路途遥远、辛苦拍摄等困难后,文博通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将陶艺这种“泥与火的五彩交融”艺术,用视频的方法保存下来。2个多小时的样片,文博反复剪辑、编辑了5、6次,终于制作成了时长7分11秒的专题片——《仁寿彩陶》。
《仁寿彩陶》一经上传网络,文博便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赞赏:画面感、构图比例、光线运用等已超出大二学生普遍水平。“其实我的拍摄工具很简单,一台单反相机、一个三脚架而已。”不久前,文博就是背着这台单反相机和三脚架,到瓦屋山复兴村拍摄了复兴锣鼓的纪录片。
在文博的镜头下,虞允文守墓人宋克成忠厚守信,为守墓奉献一生;制陶师傅蔡中银坚守手工拉坯的“职业底线”,传承家族手艺;丹棱唢呐传承人技艺精湛,仅用一只唢呐便能吹奏出“百鸟朝凤”的热闹场面……“每一种传统技艺,其背后总会有人在传承、在发扬。我拍摄的初衷,就是希望这些小众的传统文化能够被更加广泛的接受,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并学习、传承,让更多优秀的仁寿传统、眉山传统源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