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聚焦眉山文化“土专家”系列报道之袁泉:深耕乡土写乡情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8-20 20:09:40      

责任编辑:


  聚焦眉山文化“土专家”系列报道6
  袁泉:深耕乡土写乡情


2016年5月24日,袁泉(左一)协助省非遗专家调研仁寿汪洋的抬工号子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核心提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仁寿人,仁寿文化馆副馆长袁泉对仁寿充满了眷念。在袁泉还是一名教师时,他成为了一名“书痴”,疯狂地收集与仁寿有关的书籍,让他渐渐成为了仁寿地地道道的本地通;后来,袁泉到该县文化馆工作,能如此贴近文化让他倍感兴奋,他不断地完善自我,写歌词抒发对家乡的爱恋;深入仁寿县的各个乡镇,收集该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担起了发现文艺人才,为文艺人才搭建平台的责任,扶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袁泉,一起去倾听他与仁寿文化的不解之缘。

  【第一部分】爱好使然     “书痴”藏书5000册

  “对仁寿一往情深,情不自禁会主动宣传仁寿文化。”用袁泉的话来说,他出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都在仁寿县,对仁寿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小自发地就想多了解仁寿。

  1993年,袁泉从仁寿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该县的一所小学当起了教师,闲暇时间,他最爱读书和收集与仁寿有关的书籍。周末,袁泉就到县城的各家书店去逛,新书太贵就去旧书店,虽然旧书都是几元钱一本,但一个月下来还是要花上几百元钱。遇到特别有价值的书籍,袁泉也会不惜代价地买书,他还清楚地记得一次在购书网上,有个省外的人士在出售一本仁寿古代著名诗人韩驹的诗集,诗集标价3000元,那时他的工资才2000多元,要放弃终究还是舍不得,几番讨价还价下来以2000元的价格买回韩驹的诗集。

  就这样,袁泉一直坚持买书,到现在已经积攒了5000多册书籍,其中很大一部分与仁寿有关,难能可贵的是,他收藏的书籍非常的丰富和系统,比如与石鲁有关的书籍就有传记、画册、评论等多种类型,非常系统,而他空余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慢慢地他成为了仁寿地地道道的本地通。

  【第二部分】创新形式     写歌抒发对家乡的爱恋
 
    随着对仁寿了解的深入,袁泉对仁寿的热爱也更加深沉了,单单是写文章已经抒发不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了,于是他希望能通过写歌词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事实上,生活中的袁泉并不是一个喜欢唱歌的人,要写出优美的歌词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能
写好歌词,袁泉刻苦学习歌词创作方面的知识,找出其中的窍门,然后在一点点开始创作,从最开始的一个词、一句话演变到现在的整首完整的歌词。

  为了能让创作的歌词更贴近生活,袁泉每创作一个题材都要到实地体验,他清晰地记得为了创作一首与黑龙滩有关的歌词,他骑着摩托车走在黑龙滩的观光大道上,突然间一句优美的歌词就浮现出来:“山一湾、水一湾,湾湾都是你的怀抱; 绕来绕去的观光道,像梦一样萦绕。” 就是凭着这样的努力,袁泉写了桃花、梨花、芝麻糕、彩陶等几十首与仁寿相关的歌词,并请人作曲制作出动听的音乐,不仅宣传了仁寿,还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恋东坡》、《成都南边我的家》等相继获奖,好评不断,这让他写歌上了瘾。


工作中的袁泉

  【第三部分】自发下乡       记录地方文化遗产

  仁寿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其中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还隐藏在仁寿广大的乡间,为了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留存,袁泉经常自发下乡,去寻找隐藏在乡间的优秀文化遗产。
 
 近10年来,袁泉负责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他还是一如既往,深入各个乡镇寻访非遗继承人,为他们拍照、录像、整理材料,工作虽然很多,但他沉浸其中,丝毫不觉得累。

  谢伟是市级雕塑技艺传承人,他去年想参加四川省民间艺术家组织的一场展览,袁泉主动找到他帮他出注意。得知谢伟打算做石雕佛像,袁泉结合大赛的主题帮他分析,劝说他创作一些贴近生活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评委。谢伟同意了袁泉的看法,两人又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要创作的作品,袁泉为他提供了渔樵耕读的创作点子,原来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中国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很多人归隐之后向往的生活方式,既有生活性又有艺术性。谢伟同意了接受了袁泉的建议,雕出了根雕作品渔樵耕读不仅成功入围展览,还令人眼前一亮,以后的作品也是越来越好。袁泉乐于和非遗继承人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为他们出点子,让非遗项目能发展的更好。


袁泉生活照 。

  【第四部分】乐当“推手”  搭建平台寻访人才

  这些年来,袁泉为发现、弘扬仁寿文化做出了不少努力,更令人感动的是,他还主动担起了发现仁寿文艺人才、助推仁寿文化发展的责任。2006年,袁泉刚到仁寿县文化馆工作,他就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在这基础上,袁泉又与邱建明、唐寿彬等人倡导成立了县作协。成立作协之后,袁泉主动去拜访有写作功底的年轻人,并鼓励他们坚持写作,仁寿县青年作家唐金贵、陈厚谊等人都是在他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
  
      不仅如此,袁泉还经常主动为仁寿的文艺人才搭建平台,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次偶然的机会,袁泉认识了会唱歌的李很,袁泉觉得李很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便经常鼓励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让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发挥。
  ……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袁泉已经把自己和仁寿文化深深地融在一起,他直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大众是他创作可以汲取的丰富营养和素材,为此他乐于畅游在仁寿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也乐于走近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甘甜的果实。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