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溯古抚今 探寻眉山“竹”魅力 发展传承 回顾眉山“竹”经济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0-11 08:59:25      

责任编辑:





溯古抚今 探寻眉山“竹”魅力 发展传承 回顾眉山“竹”经济

 
和你一同走近眉山“竹”迹
 
眉山网记者 刘娟 李泓莹 严丹玫
 
外国友人学竹编。
全民学竹编。
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一景。
斑布纸生产现场。 眉山网记者 刘娟 摄
 
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全貌。 眉山网记者 古良驹 摄

春染竹艺城。向刚 摄
 

画龙点睛
 

古代翠竹图
老北京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缩影——中国竹艺城。
 

竹海升起新的希望。
 

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入口。
 
核心提示
 
在文人的诗行中,竹虚怀若谷、清高俊逸,是诗意;在画家的工笔下,竹生而有节、气韵高洁,是写意……竹,以其挺拔秀美的形象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在带来美的同时,竹子更因其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赞誉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牢牢驻扎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北宋年间,作为眉山人的大文豪苏东坡就发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叹;今日眉山,以其高超的竹编艺术、浓郁的竹编文化、生态绿色的竹企业,在世界竹产业版图上强势崛起。溯古抚今,竹和竹文化早已在眉山城市肌理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10月11日至13日,在眉山市青神县,以“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如约而至,来自国内外的嘉宾齐聚一堂,共话竹文化与竹产业发展大计。
 
以竹为媒,以竹会友。让我们走进“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特色竹乡”——眉山市青神县,参观竹产业发展成果,欣赏竹文化民俗表演,探寻眉山竹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竹编艺术独特魅力,共飨精彩绝伦的竹事盛宴!
 
【历史篇】
 
眉山竹文化源远流长
 
在眉山这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竹的生长可谓欣欣向荣。走进眉山三苏祠,各类竹生长茂盛,微风过处,宛如一片舞动的竹海。在绿色竹林掩映下,一块块刻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石墩向人们展示着眉山人的气节。
 
眉山之竹,青神为最。有人说,到眉山如果没有见到青神的竹,没有见到青神竹编等于白来了眉山一趟。
 
话虽有些夸张,但话出有因。据载,青神的竹主要有慈竹、单竹、青皮竹、刺楠竹、苦竹、斑竹等50余种原生竹类,遍布山岭沟壑、房前屋后。千百年来,竹木共生、以竹代木成为青神人生产生活的特色之一。青神人善于种竹、食竹、用竹,苏东坡在《槛竹》诗中描述“猗猗元自在,落落不须扶……更种愁无地,应须剪碧芦”。时至今日,青神的竹林面积已达10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0%以上。
 
在竹类资源丰富的前提下,青神竹文化的传承更为悠久。特别是青神竹编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人用竹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神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
 
蚕丛时代,青神先民用竹簸箕养蚕、竹竿造屋、竹笼捕鱼、竹箭狩猎。
 
战国以后,青神人造竹堤坝保坎、竹筒车抽水、竹书简记事、竹纤维造纸,为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宋代以后,青神的竹制品逐步走向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以“东坡宫扇”为代表的竹扇、竹席、竹书箱、竹食盒进入皇室内府,登上了更多的大雅之堂。
 
到了近现代,青神竹器已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青神竹为原料制作的大红竹灯笼高高甚至挂上了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让青神竹编从此承载了更多的历史记忆。
 
青神竹编技艺真正进入井喷式的传承光大时期,则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先后涌现出了胡自海、吴德全、殷超、陈云华等代表人物。
 
据了解,胡自海首用坐标填格法把复杂的图案用竹编表现出来;吴德全70年代末首创县竹编厂;殷超摸索出描图编织法;而在陈云华手中,掀起了一场竹编艺术革命,从编织名人书画,到《中国百帝图》、《隐形观音》等人物图,从黑白竹编到彩色竹编,从平面竹编到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从中岩竹编厂到中国竹艺城。竹编技艺在他们的手上脱胎换骨,为青神竹编最终走红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这次竹文化节落户青神带来了初生的原动力。
 
上至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竹编簸箕养蚕,到战国李冰父子治水时期的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从宋代的“东坡宫扇”,到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青神竹制灯笼;再到今天精美绝伦的平面竹编艺术珍品,青神竹编的发展史就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史。
 
【产业篇】
 
从一根竹到一条产业链
 
一根竹,如何变身成贵比黄金的竹编,再为媒,促成了一条绿色的产业链?这还得从头说起。
 
青神县境内盛产竹子,自古便有“人人用竹编,户户都会编”的传统。如今已是青神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竹编大师的陈云华,他的爷爷在那个年代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篾匠。
 
陈云华继承了爷爷的巧手,手艺愈发精湛。1984年,他受邀为一对新婚夫妇编竹编贺礼。苦思冥想之后,他从一把扇子上“保家卫国”几个字得到了灵感,并尝试编了一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竹编书画。
 
很快,名人书画让陈云华看到了商机。他发现,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工艺一旦与中华文化结合便很受欢迎。“用竹编这种传统工艺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竹编更有韵味了。”
 
陈云华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他的竹编成名作《中国百帝图》。1991年,在台湾参加博览会时,这幅作品被一位美国人花了4.8万美元买走。
 
随后,陈云华用这笔钱兴建了中国竹艺城,创办了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并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青神农民走上竹编致富路。
 
青神竹编,首先用刀刮青,一层普通的竹皮可以划10到16层,每一层还可以再细划成5层,这时候每一层简直就是薄如蝉翼,然后再把这些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这还不算完,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再用挑、压、破、拼等竹编绝技精编而成。
 
陈云华所用的竹子是青神县常见的慈竹、单竹两个品种,能使青神竹编价格贵比黄金的奥妙在于———精湛的技法以及对文化的融入。
 
因陈云华对竹编的努力和研究,青神的竹编市场渐渐被打开。如今,以云华竹旅、竹福竹艺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专利技术17项;新开发创意新产品达150余件,涉及平面竹编、瓷胎竹编、立体竹编等多个产品系列。竹编产品也由最初的纯工艺品市场到实用性竹制品市场,开发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套绘竹编三大类八大系列3000余个品种。
 
为了让竹编走上一条特色产业之路,青神通过园区打造、技能培训、经营方式创新,将这一无形资产打造成了有形的支柱产业。
 
面对传统手工业分散、弱小的现实,青神专门成立竹编产业园区,鼓励产业向园区聚集,以推动产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在园区建设上,每年拿出2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并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财政投入、引进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资金难题。竹编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去年,园区引入竹编、竹加工相关企业20余家,全县竹编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竹编离不开精湛的技艺,为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扬,青神县连续5年实施竹产业技术工人“千人培训”,青神的中国竹艺城竹艺培训基地,俨然已成为竹编技工和大师的“黄埔军校”。从事竹编40年的竹编老艺人刘前兴参加了高级竹编工艺师培训班,拿到证书后,他和几位竹编老伙计一道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竹包装设计生产公司,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原创竹包装,还创造出十几个就业岗位。而经过提升培训拿到“高级工艺美术师”证书的竹编艺人,其产品均价也得到了普遍提升。
 
当下,“互联网+”风起云涌,为借力网络,青神还建立竹制品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今年以来共实现竹制品网络收入超1亿元。同时,竹产业技艺生机创新不断,当地龙头企业青神县环龙集团于2015年研发出原浆竹浆纸“斑布”,与传统造纸工艺相比,新的浆纸不掉粉、不含荧光剂,刚面世就通过了欧洲食品级安全认证,并迅速打开海外市场。
 
为进一步加快竹编产业发展,我市提出了力争在“十三五”末,全市竹编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从业人员达100万人的“双百”工程。将加快竹编产业的工业化改造、信息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构建“研发机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的“六个+”竹编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的竹编产业发展新格局,从而全面带动眉山的竹文化和竹产业发展,带动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
 
小竹子带来的大产业,如同朝阳,正在旭日东升。
 
【荣誉篇】
 
青神竹编艺甲天下 蜚声海外
 
似绢似锦又似纱,似绒似缎又似麻。疑是织女朝圣物,道是青神竹艺葩。这是一首在青神流传甚广的小诗,形容的是一幅幅精美的青神竹编画。从一棵圆竹,到薄如蝉翼的竹篾,再经一双双巧手细密的编织,竹子就这样发生了梦幻般的转变,令世人赞叹神奇。
 
青神竹编,不仅历史积淀浓郁,竹编艺术更是名扬天下。1997年首届中国竹文化节举办以来,我市多次以“青神竹编”为主题组织参加,充分展示了眉山竹文化及产业发展成效,让“青神竹编”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走向了世界。
 
“2013年12月11日,陈云华创作的竹编精品‘乡间风情’列之《苦乐清凉》摘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我市民间艺术家首次获得该奖项。”青神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乡间系列”取材于眉山的乡间田野,为青神竹编作品中原创、特色作品代表之一。
 
《清明上河图》、《中国百帝图》、《长城图》等作品将竹编巧夺天工的绝技与名家书画结合,一经一纬,或分或并,精巧编织出的山水人物、名家字画栩栩如生、神韵俱佳,屡获国家级、国际级大奖。
 
张德明,青神竹福竹编的创始人,四川十大民间艺术家。早在2008年11月,张德明就和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推出的子品牌“上下”合作,编织竹丝扣瓷茶具。在上海淮海路的“上下”奢侈品专卖店里,最贵的一个竹编花瓶售价近3万元。如今“上下”已经在法国开设自己的第3个分店,拥有5000年历史的竹编文化和2000年历史的法兰西文化在巴黎激情碰撞,青神竹编工艺正式亮相国际奢侈品领域。目前,青神竹编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眉山的竹编不局限于产业概念,更是一个庞大的全球交流和发展平台。今年8月以来,在青神县的国际竹艺城里,来自非洲的19名加纳学员正努力学习制作竹家具。据介绍,青神是国际竹藤组织网络培训中心在中国的唯一培训基地,至今完成国际竹藤组织和国际竹藤中心委托培训29期1500余人。从2001年开办第一期国际培训班以来,已先后培训卢旺达、埃塞俄比亚、泰国、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学员。在国际竹藤组织举办的多次国内外活动中,青神竹编大师陈云华也不断作为竹编产业代表,深入与成员国进行了交流,曾出访厄瓜多尔及埃塞俄比亚等,将中国竹藤培育、加工和利用方面的发展经验,与世界各国分享。
 
如今青神已拥有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00多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10000多名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乡土艺人。青神竹编艺术及其产品蜚声海内外,在中国和世界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赢得了国内国际许多赞誉。2008年,“青神竹编”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走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会,2011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素篇】
 
发展中不断传承 生活里淋漓尽致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人日常生活领域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眉山人自古喜竹,并善于用竹“编织”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眉山竹元素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眉山城区,以展示“东坡竹韵”竹文化为主题的东坡竹园就是其中之一。东坡竹园采用蜀派园林的造园形式,注重叠山、理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呈现“傲、雅、亮、趣”四种竹韵景观。据介绍,整个竹园划分为四个区域,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造景,强调堆坡造型,点缀亭、廊、景墙、叠水等精致的景观小品。植物布局采用外高内低,以本地竹类为主,外地竹类为辅,合理配置乡土植物,塑造静谧、雅致、古朴的园林景观。同时,东坡竹园注重竹文化的打造,以东坡先生和名家的咏竹诗、词、画为着力点巧妙融合在竹园景观中,呈现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内涵。
 
在洪雅瓦屋山一带,因竹资源丰富,加之随着近年来现代化工艺的发展,洪雅竹笋也被做成了多种口味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该县瓦屋山打笋文化也在传承中发展,体现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竹影摇曳,翠绿欲滴。青神,境内有11万亩竹林,尤以单竹、慈竹闻名。一笼葱翠竹林,一户冒着缕缕炊烟的农家,就是一幅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在青神,无论是大道两旁,还是农家房前屋后,抑或沟边坡上,四处都布满了绿油油的竹子。路灯是竹,公交站台是竹,建筑是竹,种种,无不提醒着人们,走进这里,便走进了“中国竹编艺术之乡”,走进了竹海。
 
有人说,竹是青神的一个代名词。在这里,有太多的竹元素可以让我们领略、欣赏。有东坡初恋地之称的青神中岩寺,可在中国竹艺城欣赏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在竹艺城不远处,还新建了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该公园融入了青神竹编特色,体现着“万竹博览、竹编文化的展示和旅游休闲”三大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湿地风光,享竹林幽幽的休闲之地。
 
有朋自远方来,必要参观竹编作坊和中国竹艺城,逛一逛竹林湿地公园,领略青神人精巧的编织技艺,临走时,再带一件竹编的小器具。竹,运载着风土人情和情丝厚谊。
 
儿童骑着竹马,老人拄着竹杖;青年吹着竹笛,姑娘提着竹篮;大叔挑着竹筐,大妈用着竹具……在青神人看来,生长于竹乡,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没有了竹与生活相伴,就没有当地人恬静诗意的生活。闲来就地取竹,剔丫、开块、刮篾,编织各色物件,织就千年时光,演绎青神竹恋。
 
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城市建设、旅游景观、文化发展、竹编产业、日常生活……与竹同行,在眉山,在青神,人人都能感受到竹和竹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