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三大工程” 全面厚植生态优势

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

东坡区白马镇龚村。(资料图片)

三苏祠内道路铺装。(资料图片) 杨正南 摄

建成后的蓝妖庙水库。
眉山网记者 王允浩 肖倩 文/图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深入开展“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建设,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眉山实践给眉山带来了一片绿水青山。出门见绿、抬眼望水、信步游园,眉山处处在变化,眉山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对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今后,我市将始终保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定力,持之以恒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久久为功厚植绿色生态,为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优势。
“绿海明珠”背后的故事
2013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绿海明珠”建设工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全市坚持党政带头,全民参与,统筹部署,高位推动,重点围绕实施“绿肺”、“绿带”、“集镇拥翠”、“百村绿色家园”四大工程,深入开展“全民绿化”、“城市增绿”、“通道添彩”、“集镇拥翠”、“乡村美化”、“园区绿化”六大行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绿海明珠”大会战热潮,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记者日前从市林业局获悉,我市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眉山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全域实施“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08%,比全国高26.5个百分点;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为8.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新建和续建各类公园52个,公园总数达到118个。良好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受到了省委全会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洪雅县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成为全国19个、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绿海明珠’是眉山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绿海明珠’建设,我们收获了‘四好’,即绿色理念树得好、绿色工程建得好、绿色成果惠民好、绿色眉山影响好。”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可否认,‘绿海明珠’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接下来要想方设法补齐短板。”
下一步,全市上下将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打好持久战,信心不动摇,方向不偏移,力度不减弱。植树造林,造林见林,提高覆盖率,绿化全眉山。二是坚定不移走绿色精品道路。坚持建设标准,强化成果保护,不断提升品质品位,确保多出优质工程,多出流芳百世的精品工程。三是坚定不移走绿色惠民道路。力争做到绿色基地公园化,绿色资源品牌化,争创省级、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要将“绿海明珠”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与森林康养产业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四是坚定不移走“三大工程”融合发展道路,让“绿海明珠”为“千湖之城”、“百园之市”穿上绿衣裳。
重放异彩的三苏祠与其背后的故事
虽然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四川工商学院大二学生小郭仍然记得,4月19日三苏祠重新开馆的情形。“我从小就喜欢三苏文化,2015年,我来到眉山读书,迫不及待地想去三苏祠看看,不凑巧,适逢维修,足足等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圆了我游览三苏祠的梦。”小郭表示,自己在书上看过三苏祠的照片,修复后的三苏祠与记忆中的并无二致,甚至精神多了。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三苏祠古建筑群受到严重损坏:南大门、前厅、飨殿、启贤堂等16处文物古建筑遭受结构性损坏,大面积墙体开裂、大面积屋脊受损,消防、安防、防雷系统均损毁严重……修复三苏祠迫在眉睫!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苏祠的修复工作,将三苏祠维修保护工程列入国家文物局灾后恢复重建首批重点项目,作为“文化立市”战略的重点工程。2013年8月1日起,汇聚了各单位、社会各界、国家文物局等心血的三苏祠维修保护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为保持三苏祠古建筑群古色古香的原始风味,整个维修工作坚持按照“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等原则执行。为此,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不改变三苏祠古建筑原有的风韵,工作人员往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据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介绍,三苏祠内的建筑物使用的木料共有楠木、杉木和柏木三种,为了保证木材一致,避免新木料因水分导致木材收缩,维修人员的足迹遍布眉山、乐山、雅安等地,深入各地木材市场寻找材料,整整耗时半年多才集齐修复需要的木材。
同时,为了保证三苏祠古建筑群在修复后保持原始古韵,维修人员在每一道工序中都严格按照老工艺执行,如三合土地面制作、竹编夹泥墙编制、锤灰及灰塑脊工艺、空斗墙的砌筑等都按传统工艺组织施工。
“要不停地用铁制砍刀砍扎三合土,直到砍出浆水来才算合格。”维修工人杨家兵说,制作三合土的工人每天要用砍刀不停地砍扎三合土,这样简单重复的工作看似轻松,但一天下来,一个人却只能制作一小坨合格的三合土。如此的精工细作,成品也自然精美,当工人们将三合土铺在地上,并用卵石磨光,制成后的三合土地面光洁如镜,结实耐磨。
“西湖”工程背后的故事
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千湖之城”,建设一座山清水秀、景美人和的亲水城市。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增水工程”、“活水工程”、“见水工程”、“碧水工程”、“甜水工程”,并将这五大工程与城市水环境治理、水资源调配、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新建工程、病险水利工程整治、新建和扩建水利工程、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统筹实施。
近日上午,记者来到东坡区白马镇万坡村与桥楼村交界处,只见蓝妖庙水库已经蓄满了水,微风吹拂,波光粼粼。蓝妖庙水库和白马湖水库同属于东坡区“西湖”工程,“西湖”工程是我市建设“千湖之城”的重点项目。建一湖获百利,眼前的成果令人振奋,然而“西湖”工程建设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种种艰辛。
“在工程技术上,我们遇到比较大的困扰就是水库的联通问题。”东坡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与设计单位沟通,第一时间将联通方案赶制出来,然后区领导多次开会研讨,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将两个水库的修建方案确定下来。
“西湖”工程占地面积广,资金投入大。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东坡区水务局及时跟进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并与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投贷结合解决资金困难。
此外,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西湖”工程,东坡区水务局还深入宣传动员,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西湖”工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抓速度的同时不忘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据悉,“西湖”工程的两大水库已于今年6月底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7月底正式蓄水。“蓝妖庙水库改善灌溉面积0.058万亩,白马湖水库改善灌溉面积0.17万亩。”东坡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西湖”工程全面提高了灌区抗御干旱的能力,全面改善了水果和粮食种植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灌区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农业相关基础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大力发展、建设特色旅游乡镇、村庄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接下来,我们将尽快把‘西湖’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起来,以打造全民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自驾游营地为目标,为群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发挥旅游观光、农田灌溉作用,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白马镇相关负责人说。
[page]
大事记
2011年,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李静首提“全域生态化”理念。
2012年,我市出台《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生态化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域生态化建设,立足眉山的独特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绿海明珠、千湖之城、天府花园、文化名城”,把眉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眉山高起点、高标准,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的大美蓝图。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绿海明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千湖之城”的实施意见》,随后制定了《绿海明珠建设规划》、《眉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五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眉山市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完善了全市水系建设规划、保护规划、蓝线规划和中心城区水系建设规划。当年年初,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启动建设,现已完成二期工程建设。
2013年8月23日,作为洪雅县城市建设“一号工程”的“引青入城”项目城区段工程开工,并于2015年1月30日正式试通水,青衣江水被成功引入城区水系,实现了洪雅人民多年来的愿望。
2014年年初,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并于2015年元旦正式开园,占地近千亩。公园空间结构规划为一轴(东坡水月中央文化轴)、两带(滨湖散步休闲带、水月科文生态带)、五区(湿地栖息区、湿地科文区、休闲活动区、庆典活动区、文化活动区)。
2014年1月25日,丹棱县占地约273亩的大雅堂公园正式开园迎客。
2014年3月27日,眉山市2014年“千湖之城”大会战电视直播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李静强调,全市上下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推进“千湖之城”大会战,建设山清水秀、景美人和的幸福美丽眉山。
2014年6月,彭山区依托部分荒滩地、鱼塘、水凼等,成功打造的面积1300余亩的千亩湿地公园——寿乡水岸·五湖四海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8月9日,苏辙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苏辙公园位于眉山城区眉州大道旁,占地约145亩,是我市打造的四大文化主题公园之一,是兼具生态园林景观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及时代特色的城市休闲文化公园。
2015年,“千湖之城”重点项目之一东坡区“西湖”项目开工建设。
2015年8月20日,眉山市蟆颐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暨滨江公园建设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2015年9月29日,仁寿中央水体公园开园。次年4月26日,位于仁寿县城北新城中心腹地、占地面积约2000亩的仁寿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园。
2016年3月15日,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展示“东坡竹韵”竹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城市公园——东坡竹园正式开园。
2016年9月,市委三届二十七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深化“三大工程”实施“六大行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眉山的决定》。
[page]
我们这五年


生态成果全民共享。

音乐喷泉,绽放光彩。

风景如画。
美丽乡村。
眉山网记者 王允浩 肖倩
市民说
10月22日19时40分,离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音乐喷泉开启的时间尚早,市民张静已经带着大学同学来到公园等待。“毕业4年多了,一直想请同学到眉山来耍,首先要观看的景点就是音乐喷泉。”等到音乐喷泉表演正式开场,张静的同学很快就被酷炫的表演深深吸引。
张静大学期间有每天坚持晨跑的习惯,2012年,她毕业回到家乡,这个良好的习惯却难以保持,究其原因,不过是无最佳的晨跑场地。“本来我打算路跑,但是父母担心我的安全,不赞成这样的想法。”张静表示,于是自己买了一台跑步机,但跑了一个月后,就觉得没劲,跑步机自此被冷落在家中角落无人问津。
后来,在身边人的影响下,张静工作之余的时间或是打麻将或是宅在家里打游戏,长此下来,她感觉自己的脖子越来越不舒服,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生活方式存在问题。
2014年12月30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张静也不再是那个业余时间都在打麻将的人了。公园内没有车辆行驶,处处绿草成茵,绿水环绕,为张静提供了绝佳的晨跑场地。
张静最喜欢公园内的望月台沉水步道,每次晨跑,她都要放慢脚步在步道上漫步,欣赏步道两侧清澈的湖水。“在公园里跑步,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美景,呼吸了新鲜空气,简直是一举多得。”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晨跑近两年时间,张静的身体越来越好,她正计划提升自己的跑量,实现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的梦想。
“自从有了这座湿地公园,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都过得积极向上。”张静性格开朗,说起自己的改变,从不遮遮掩掩。在张静的感染下,邻居陈女士也从今年8月份开始,加入了晨跑的行列。“刚开始,我还不愿意来,觉得自己最多能坚持两天。”陈女士说,“但公园里的环境太好了,在这里跑步简直是享受,不知不觉我就跑了两个月了。”
因为一座公园,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整个生活的状态,这样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张静一个人身上。在这里,晨练的队伍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人群,老年人、青年人、小孩子,他们都找到了坚持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城市因水而灵动起来,市民因水而健康起来,“三大工程”建设让眉山从内到外散发着自然气息,为市民提供了绝美的田园风光,在这里,人们依水而生、依水而动、依水而兴。
企业说
返乡就业两年多,东坡区尚义镇青年小李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回乡就近就业,“前些年在省外打工,环境不是太好,整天灰头土脸,而现在,出入眉山经开区新区,感觉特别清爽。”
和普通务工人员小李一样,森科制药董事长罗玉成对眉山经开区新区的变化深有体会。“这里的办公硬软环境一直是强烈吸引公司安心发展的一个最核心因素,我们对未来有极强的发展信心和决心。”罗玉成表示,公司几乎和市上建设‘绿海明珠’同步,于2013年投入眉山经开新区的怀抱。而那时候,园区的环境远不如现在这么好,很多配套设施尚在跟进中。
2013年,公司投资1.6个亿,在经开区新区征地115亩建成了7个剂型,10条生产线,年产能达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人的现代化生产厂房。今年1月,公司开始试生产,现已完成28个品规的上市前核查和生产,计划到2017年完成全部产线运作。
将近4年时间,森科制药在眉山经开新区一步步发展壮大,坚持“尊重科学、关爱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诚信、求实、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精细运营为抓手,不断研发、改善和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了高技术、高质量、多元化的医药产品和健康服务。
“随着眉山区位定位的明确、地区大交通战略的实施及园区软硬件环境的改变,作为企业,我们的底气更足了。”罗玉成打了个比方,员工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更清新了,马路更宽敞了,绿化面积更大了,连扁鹊湖水塘里的鱼儿也更欢了,大家更愿意留下来工作了。
罗玉成表示,对企业来讲,首先是交通更便利,在运输上面更加节省时间和费用,有助于物流效率的提高;其次是公司符合园区产业定位,享有政府多项政策支持,与公司的战略规划高度一致,具备企业长期发展的一切条件;从签协议开始、到选址、到开工建设、到证照办理,从党工委书记到普通工作人员的办事过程,都给企业一种定位精准、引导积极、服务尽心的感受,因此,公司对在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有极强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村民说
“文化大院后面有座山,我计划在上面修建亭子,村民们既可以在里面下棋、看书,又可以登高远眺,欣赏村里的美景。”10月19日,丹棱县小河村德祥文化大院的主人文德祥说起自己的打算激动不已。
2011年,时任小河村妇女主任的文德祥很忧心。当时,村里有好几户人家因打麻将引起家庭纠纷,来找文德祥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文德祥发现村里的文艺活动很少,于是,他冒出打造村民活动室的想法。
文德祥性格果断,一旦确定了想法,马上就把打造村民活动室的设想付诸行动。很快,一间占地10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实现了大变身,建设成为老年协会活动室。当时,老年协会活动室只是简单地放了些象棋、书籍和报纸,虽然条件有限,却深受老年村民欢迎。
2013年,文德祥又建起了“农家书屋”,增加了书报的供应量,书籍涉及范围更广了,活动室一下子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2014年,为了能让更多村民在活动室找到喜欢的项目,文德祥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自己的养猪场拆掉,投资20万元,改建成一所综合性文化大院。文德祥的养猪场每年可以创收10多万元,当他向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后,妻子首先提出了反对,然而,文德祥决心已下,养猪场很快便被拆除,一座崭新的文化大院开始建设起来。
文化大院正式对外开放后,村民可以全天候免费到此开展文化活动,更多的年轻人来到文化大院了,院内的KTV室深受他们欢迎,在这里,他们可以一展歌喉,舒缓工作的压力。
后来,文德祥顺应村民们的愿望,以文化大院为依托,成立了老、中、青三支民间文艺队伍,文艺队伍总人数100多人。在文化大院每月28日固定举行的“老年活动日”,文艺队伍总会有精彩的文艺表演奉上,使文化大院的人气越来越旺。
“以前,我一门心思赚钱,钱袋子鼓起来之后,就想干些有意义的事情,起步时,我并不为大多数人看好,然而,3年下来,我的文化大院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我自己也从文化大院的建设事业中得到了很多乐趣。”文德祥表示,未来,他还将开动脑筋,进一步完善文化大院,让文化大院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观察: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眉山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绿色发展是眉山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好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美丽眉山,既是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更是每个眉山人的愿望。
但也要清醒看到,眉山地处成都平原城市群下风下水,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要明确基本要求,主要是“四个坚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专注定力、筑牢优势,绝不走“边建设边破坏”的弯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绝不走“把落后当先进”的死路;坚持民生为大、共建共享,绝不走“重面子轻里子”的套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眉山,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有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就要认真按照规划来实施,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半途而废,一步一步将规划变为现实,将生态文明美丽眉山展现在世人面前。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推进“两个率先”、实现“五个先行”的关键之举,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