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眉山市“十三五”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导读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2-02 08:49:12      

责任编辑:


布局结构图-两城三园七片。
 

眉山市风情旅游线路。
 
日前,《眉山市“十三五”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
 
《规划》是指导眉山“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农旅结合为突破,以“两城三园七片”为战略重点,大力实施“送出去、请进来”战略,提出“东坡味道·养生眉山”主题形象,积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把“东坡味道”培育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把“养生眉山”打造成区域性康养中心,全方位提升眉山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规划》对我市“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如何布局、产业如何发展、又将采取哪些保障措施?本期新农村将对《规划》主要内容作如下梳理,以飨读者。
 
空间布局
 
延续“十二五”的“两城三园七片”空间布局,重新定位“七片”的发展内涵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延续“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两城三园七片”空间布局,并从产业融合、区域协作角度重新定义了“七片”的发展内涵。
 
“两城”指中国泡菜城、国际竹编艺术城;“三园”指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眉山天府花海观光农业园区、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七片”包括爱丘山·森林康养示范片、返自然·生态循环示范片、品果香·幸福果园示范片、享缤纷·养生果蔬示范片、恋水乡·都市渔业示范片、乐追梦·创意农业示范片、赏叠翠·立体农业示范片。
 
产业发展
 
五大主导产业+五大特色产业
 
《规划》明确了粮油产业、泡菜产业、畜牧产业、林竹产业和水果产业等五大产业为我市主导产业,对各产业均提出了详细规划。
 
主导产业之粮油产业规划。《规划》提出,以优质粮油产业发展为主导,合理布局粮食功能区、粮食产业基地和生态养殖小区,着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眉山市粮油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川粮产后服务体系”、“放心粮油工程”、“农户科学储粮”和“东坡味道粮油产业”等。到2020年,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70万吨,油料产量达到12万吨。
 
主导产业之泡菜产业规划。《规划》指出,泡菜产业将按照“提质增效、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市场、做响品牌”的思路,以加强泡菜原料基地建设、加强泡菜产业园区建设和加强泡菜区域品牌建设为重点,到2020年,力争泡菜加工量达到225万吨,产值达到220亿元。
 
主导产业之畜牧产业规划。《规划》提出,将建设奶(肉)牛发展优势区、生猪发展优势区、家禽发展优势区、肉兔优势区和肉山羊优势区等五大优势畜牧产业区,同时将提升畜牧精深加工水平,打造观光畜牧产业带。到2020年,奶牛存栏达6.5万头,出栏生猪340万头,家禽3600万只,肉兔2450万只,肉羊73万只,鹌鹑存栏1000万只,产值达150亿元。
 
主导产业之林竹产业规划。将以加强林竹产业示范区建设、建立林竹精深加工体系和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到2020年,打造林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力争林竹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主导产业之水果产业规划。突出发展晚熟柑桔,提升发展彭山葡萄、丹棱不知火、仁寿枇杷、青神椪柑,适度发展桃、梨、李、猕猴桃等优质水果,建设五大跨区域水果产业带,建设标准化水果基地,延伸水果产业链条。到2020年,力争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160万亩、总产量达到180万吨、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柑桔面积100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100亿元。
 
在对五大主导产业进行详细规划的同时,《规划》还明确了竹编产业、奶牛产业、蔬菜产业、茶叶产业、水产产业等五大产业为我市特色产业,并明确了各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明确各项产业的重点建设内容。
 
特色产业之竹编产业规划。按照“工业化改造、信息化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推动竹编产业成链发展、价值重构,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实现竹编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从业人员达100万人。通过竹编产业园区国家级AAAA景区打造、国家级AAAAA景区建设,在“十三五”期末形成较为全面的竹文化旅游经济产业链。奶牛产业、蔬菜产业、茶叶产业、水产产业等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也都分别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规划了重点内容。
 
特色产业之奶牛产业规划。将进一步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乳制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将眉山市建成为成都经济圈重要的奶源基地、乳制品生产基地之一,实现眉山市奶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力争奶牛产值达45亿元以上,建成奶牛集中适度规模饲养场(小区)20个以上。
 
特色产业之蔬菜产业规划。将实现“菜篮子”商品由数量保障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将建设“城市鲜销蔬菜生产区”、泡菜原料蔬菜生产区和绿色生态蔬菜示范区等三大蔬菜生产区,同时,还将发展一批以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启动田园风光旅游。力争2020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19万亩、产量达到308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
 
特色产业之茶叶产业规划。将以新建和改造老茶园并重发展,以洪雅县生态茶叶基地、丹棱县高山茶叶基地、青神县白茶基地为重点,建设三大片区茶叶基地,挖掘茶叶文化内涵,推进产业融合,力争2020年茶叶面积达到4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
 
特色产业之水产产业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发展水产适度集约化经营,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建设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在做响水产业品牌的同时积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十三五”末,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达到12.5万吨。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
 
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金三角和五大休闲旅游风情线呼之欲出
 
立足眉山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融入东坡文化、彭祖文化、忠孝文化、泡菜文化及竹编文化,发展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康体养生型、假日观光型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实行“分层次、分级别”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在洪雅、彭山重点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区,在东坡、仁寿、丹棱、青神重点发展农事观光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产业区,加快建设区域性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金三角
 
依托“四箭齐发”干道、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干道以及国道351、213、245线的交通网络,发挥彭山区—东坡区—仁寿县沿路的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岷东新区、川宝农业科技观光园、黑龙滩风景区、天府花海观光农业园区和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等“三地六园”的产业优势,拓展现代农业观光和休闲体验的功能,深入挖掘文化精髓,整合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精心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眉山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金三角”。
 
五大休闲旅游风情线
 
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扩面的思路,以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点面结合为原则,将交通主干道沿线和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风景度假区、古村落(古镇),结合三大工程、水利工程串联,强化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建成岷江精品风情线、森林康养风情线、农园新景风情线、浪漫花海风情线、百果飘香风情线五大休闲旅游风情线,形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除打造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金三角和五大休闲旅游风情线外,《规划》还将古村落(古镇)保护性发展和民宿发展引导列为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到2020年,力争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元,接待游客人数达1500万人次,直接带动12万个就业岗位。
 
支撑体系
 
健全五大支撑体系,护航规划目标实现
 
为保障“十三五”期间眉山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各项目标圆满实现,《规划》提出了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健全新村建设体系等五大支撑体系,切实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健全道路交通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同时,还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保证生产能力。
 
健全生产经营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着力构建农产品营销体系,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打造以“东坡味道”为重点的系列农产品品牌,以“养生眉山”为整体形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
 
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实施多种生态循环模式,努力打造“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县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加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污、秸秆、废弃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继续推进“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等三大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农业标准生产。
 
健全新村建设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统筹,深入推进“四种模式”、加快“四个转变”、实现“四有目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决战“1593”扶贫攻坚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全力实施316个省市级贫困村退出和10.94万贫困人口脱贫的攻坚决战,到2017年,全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因地制宜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继续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村环境美化。
 
眉山网记者 李勇军 整理报道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