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万株蜜柚 “种”富724户村民
——海螺变奏曲(上)
眉山网记者 胡鲜明 马国军
【核心提示】
按照“两步走”战略,今年,眉山将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奔康路上,交通、区位处于劣势的偏远深丘、山区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月5日,记者来到东坡区盘鳌乡海螺村,走访探究。
现场直击:
原血吸虫病高发区成为花果山
海螺村,一个美丽的名字。村中古老石桥上雕刻着一只海螺,有风吹过便“喔喔”作响。据说,海螺村因此而得名。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血吸虫病高发区,在产业未转型之前,将近一半的人都曾遭受血吸虫病的困扰。
从眉山市区出发,经盘鳌乡、晋凤场,近40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一个多小时车程,来到海螺村,只见漫山遍野的蜜柚树青翠欲滴,套着袋子的春见、不知火等杂柑果实点缀其中,在寒冬中洋溢着盎然的春意。
蜜柚产业十年磨一剑,这里已经成为声名远播的花果山。在这个有名的“蜜柚专业村”,全村724户人家2357人,目前已经种植12000亩蜜柚,共有柚子树53万多株。
在村支部书记罗大全家加工厂的库房里,记者看到,金黄的蜜柚堆成小山,正在陆续发往全国各地。罗大全介绍说,近年来,海螺村的蜜柚不仅销售到北京、天津、东北三省,还远销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以近两年的均产计算,全村蜜柚年产量达2000万公斤,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纯利约4000万元,全村蜜柚种植单项人均纯增收入约2万元。
加上清见、不知火、枣子等水果和生猪出栏收入,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位列东坡区榜首,成为全区村级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一个村。
“怪事”不怪:
人平5亩多的土地零抛荒零流转
“你们不晓得,我们这儿的土地金贵,为了征地拆迁,前段时间,我们村干部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在交谈中,村干部有点不合常理的“抱怨”,让我们有些吃惊。
人平5亩多的土地还金贵?在领拆迁补偿成为很多人期望的今天,还有人不愿意?更何况在这个地处长丘山脉的山区?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种果树效益高了,多一棵树就多一份收入,而且是长期收入、稳定收入。”村主任周文兵解释道,在很多地方都出现土地大面积撂荒的今天,海螺村不仅寸土寸金,没有一点撂荒土地,老百姓还见缝插针,在石头片片、石头窝子上填上土,种上果树。初步估计,村里这样的人造果园就有上千亩。
正因为这样,在土地贫瘠、不便耕作、大量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人均土地面积达到5亩多的海螺村,却创造了一个土地零撂荒、零流转的奇迹;也正因为这样,在经过海螺村的成都第三绕城高速简阳到蒲江段的建设中,征地拆迁才成为村干部的难题。
当然,打通大市场、联通大世界的大工程必须支持。经过努力,目前,海螺村简蒲高速征地拆迁早已完成,简蒲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在高速公路的影响下,这片世外桃源即将迎来更好的机遇。
深刻启示:
产业发展与生态增收互融“双赢”
蜜柚产业的发展,赋予了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强大的生命力。行走在海螺村的果园里,记者看到,不仅是原来的水田、熟地、坡地上绿树摇曳硕果飘香,许多边边角角、石头片片上,依然是生机勃勃,一颗颗“摇钱树”正茁壮成长。
“绿色银行”的效益,像雪球越滚越大。目前,全村几乎家家都有蜜柚果园,年产值达到四五十万元的种植户、经营户不断涌现。许多原来的贫困户、缺劳户也在大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蜜柚产业的带动下,全村95%以上的人家在公路边建起了新房,40%以上的家庭买起了小汽车。到外地承包、兴办面积上千亩大型果园,或者受聘为大型果园技术骨干的村民达到数十人。
海螺村“蜜柚第一村”的名头,也常常见诸各大媒体。2015年10月21日,“盘鳌乡海螺村蜜柚种植基地:血吸虫重灾区变花果山”在央视13套《新闻直播间“大秋收·秋实中国”》直播播出,报道从时间、空间上,全景式展现了秋收时节海螺村万亩柚子的丰收盛况。
这些报道,生动展示了海螺村和盘鳌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成全国第二大蜜柚种植基地,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增收“双赢”的精彩故事,推广了偏远山区通过产业大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的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