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02 11:02 来源:0
彭燕
黑龙滩美景。
漫步在浑厚雄伟的黑龙滩水库大坝上,眺望四面青山环绕,绿荫环抱,水天一色;摸着堤坝上那些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我无不震撼于当年修库人将贫穷旱地,变为聚宝盆的壮举。
这是怎样的一部波澜起伏,惊天动地的历史?
这是怎样的一曲魂牵脉动,欲罢不能的壮歌!
这是怎样的一座熠熠生辉,仁寿精神的丰碑!
陪一位远方朋友游黑龙滩,他不住地感叹,在那个非常时期,在仁寿这块地方,居然有这样的惠民举措,而且能召集这么多志愿者来修水库,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
时间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求天莫若求己,苦等不如苦干!修建一座大型水库一劳永逸地解决严重干旱问题被提上了议程。通过反复制定方案、设计图纸以及完成搬迁安置工作,到了1970年10月1日这天,一场轰轰烈烈、战天斗地的黑龙滩水库修建大幕正式拉开序幕。
彩旗飘红浪,锤音漫青丘。这里,黑压压的人头,有肤色黝黑的汉子,有泼辣的婆姨,有十五六岁的少年,有年纪偏大的爷们,他们在这里肩挑担扛,有时候还挑灯夜战。没有好的设备,他们土法上马,用钢钎、钻子、锄头、簸箕、抬杠等手工工具,一锤一凿、一锄一簸、一肩一脚地施工。他们抬石头,挖土方,运沙子,拉材料……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若干年后的今天,产生于黑龙滩修建中的仁寿抬工号子,被列为非遗文化,根据抬工号子创作的音乐剧《抬工魂》就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劳动环境。餐风饮露,何计得失报酬,开工之初,工地条件差,没有住房,“水利战士”埋锅做饭,露天宿营,自己动手修工棚;没有筑墙工具,就开石料砌墙;没有盖房草料,就上山割茅草……而抬工号子们背、坐、吊、挂的绝技就是在险峻狭小的山路上艰辛抬运石头练就的。这些人,吃住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这里留下了他们多少的欢声笑语和劳动号子。
修过黑龙滩的汪洋镇村民赖家修当时就是一名抬工。“我那时候力气大,一个人抬200公斤都没问题。我们队8个人,一次要抬1000多公斤石头,一个星期就要用断一根绳,甚至用坏抬杆。”赖家修记忆中,抬工们只穿一条短裤,身绑一条毛巾,大家吼着号子,一块块数千公斤的石头,就从山里抬出来,变成了黑龙滩的基坝。
坝址清基中,金鸡公社民工冒严寒,泥里滚、水里泡,坚持水下作业一个多月。在修建望峨输水隧洞过程中,风车失去作用,炮烟排不出洞,民工手持电筒,冒着浓烟,冲进隧道坚持作业,人被呛得头晕眼花,呼吸困难,眼泪直流,一人昏倒了,两人冲上去;19人昏倒了,工地领导组织抢救,当他们苏醒过来后,不顾劝阻又冲进去……
同学的父亲方叔在修黑龙滩的时候不幸被石块炸中,导致年纪轻轻就瘫痪在床。那天,烈日晒得他眼睛冒火,头脑晕眩,山上一块大石头落下,他再也顶不住了,一头扑倒在干硬的大地上。数十年的卧床他没有后悔过,见人就喜欢念叨当年激情澎湃的岁月,那种骨子里战天斗地的勇气永远充斥着他的心。
除了修水库的人们,所有的仁寿人都争着要为黑龙滩水库作贡献。珠嘉公社国河2组双目失明的吴兴国把自己仅有的0.5公斤干海椒送来慰问“水利战士”;古佛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将自己喂了好几年的一头大肥猪送来工地慰问;龙正小学的小学生,步行10多公里,用自己的书包背来鹅卵石1250多公斤,要为黑龙滩水库建设出一分力……
经过八年艰苦奋斗,数万仁寿儿女用他们一双双的大手集腋成裘,积沙成堆,众志成城,筑起了一个聚宝盆,筑起了水域面积达23.6平方公里,可以灌溉几十个村庄的聚宝盆;筑起了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成都后花园”,仁寿“第一名片”的黑龙滩。
2016年,赖家修在家人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黑龙滩游玩。他看着一汪清水,哭了。“我看到水库里的水,就想哭,你说这里面有我们好多汗水、泪水、血水啊!”他仿佛又听见了大伙的号子声:“一步一步朝前移,慢慢走来慢慢扳。前排扳弯后排看,头杠伙尾看中间。后排扳弯前排慢,齐心协力扳过弯……”
如今,仁寿乡间满是郁郁葱葱的田野,村村都喝上了黑龙滩的自来水,那些摇曳在风里的一株株不起眼的水稻,是否知道背后竟然是祖辈留下的史诗般的奋斗史?
望着淡淡晕开水墨的黑龙滩,我的视线里远去了人们肩挑手抬沙石的身影,我的耳畔远去了烈日下人们鼓劲加油的吆喝声,我的心里却永远记住了: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黑龙滩水库这一幅烟波浩渺、天水一色的画卷;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这眼仁寿人民的生命之泉,也就没有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保障。
精神的价值,在于与时代同步。如今黑龙滩即将走上从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到生态用水的发展之路。这座精神丰碑也将成为仁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珍贵传统。它将带给即将全力打造的黑龙滩更美更能鼓舞人心的未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黑龙滩精神,将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仁寿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