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东坡区

>

新闻中心

人文东坡 大美非遗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9-23 08:25:50

责任编辑:雷尧


  苏裔苏体书法 还原东坡书貌


3副本.jpg

  苏喜亮书写。


4副本.jpg

  书写中的苏喜亮。


  【非遗档案】


  苏裔苏体书法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其代表作《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是中国自古而今行书书法的三座高峰。


  “苏体书法”经苏东坡后裔代代相传,历经900余年而不失本真,活态记录了“苏裔苏体书法”传承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学和艺术价值。苏喜亮(苏东坡36代世孙)为现在苏裔苏体书法传承人。


  2013年,苏裔苏体书法被列入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苏裔苏体书法被列入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东坡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追求尚意的书法风格取向,影响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作为苏东坡的36代世孙,苏喜亮一生酷爱书法,尤喜好祖宗书法及诗文,他的书法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达到情至、形至、神至。


  妙笔生花 还原东坡书貌


  历代书法家的成长都得经过“经典崇拜——临摹同化——原创出新”这样一个过程,苏喜亮也不例外。40年来,他潜心研究苏体,在书法上,他同祖宗一样,遍临诸家名帖,重点研习祖书,从易到难,重形尚神,力求布局、笔墨、气韵皆妙,渐由“入帖”到“出帖”,使之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达到情至、形至、神至。


  苏喜亮认为,三苏父子书法厚实圆润之线条,轻快柔韧之行笔,姿态横生之雅致,有法无法之真谛。特别是苏东坡的字,墨丰笔润,传统中透发着无穷妙机。似乎随心所欲,但又变化无常。


  “学书法是努力和天赋的综合过程,学习东坡书法的难度就更大了。要悟透苏东坡的书艺真谛,首先要建立在对东坡先生的解读和了解上。”他说,东坡先生的字是随着他一生的坎坷遭遇而变化,是先生心灵的写照、感情的宣泄,此正是临先生文章风流之所在。


  腹中锦绣 传承苏体书法


  苏喜亮始终遵循“学古但不泥古”的创作原则,他的字继承了苏体多姿多形的特长,书风意蕴内敛,含蓄苍劲,神态温文尔雅。不少行家评价其书法,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神龙变化不可测,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深得东坡先生书法之真传。


  凭着对苏家祖宗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他发自内心执着地热爱先生的字。他刻印一方:“我写祖书”,意在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渝地追随先辈,并自作一联:“千秋风流苏轼字,万古绝唱东坡词”,常年悬挂在居室,告诫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他将苏东坡装在心里、融进血液里,提笔就来,挥墨而就。他临摹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贴》《楚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十多幅作品。笔墨精妙,气韵精到,不少人看到都拍手称奇。


  在谈及苏体书法传承的问题时,苏喜亮表示,教书育人传承苏体艺术,也是将东坡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方式。他自1987年开始教学书法,常告诉学生,所写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今天看它是美的,三年后再看它仍然赏心悦目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笔墨精妙,气韵精到,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达到“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