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今日头条

黄河赴青神县调研时强调:以奋发有为比拼赶超的精气神 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追赶晋位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16 07:30:38

责任编辑:杨千一



715.jpg

7月15日,市委书记黄河前往青神县调研高质量发展工作。他强调,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谋划,进一步明晰发展方向、思路和重点,以奋发有为、比拼赶超的精气神,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追赶晋位,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11.jpg

7月15日,黄河在青神县青竹街道青衣社区,听取青神县党的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察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布局,了解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及社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等情况。

在青竹街道青衣社区,黄河听取了青神县党的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察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布局,了解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及社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等情况,强调要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多元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推动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找准着力点做优为民服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2.jpg

7月15日,黄河在青神县数字经济产业园,调研聚焦数字经济赛道、拓展特色产业及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情况。

在美矽年产2万吨半导体封装材料项目、青神县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和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二期)项目现场,黄河听取了青神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物流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发展等情况汇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展,现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希望项目业主守牢安全质量底线,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建成早投用早见效。他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要认真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高水平运营管理物流园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黄河还来到青神县数字经济产业园,调研聚焦数字经济赛道、拓展特色产业及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情况。他指出,要紧盯科技前沿,抢抓产业风口,招引落地更多优质项目。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持续优化服务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提升企业入驻便利性和满意度。要更加注重人才工作,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聚力做好“招才引智”这篇大文章,为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座谈会上,青神县汇报了推进高质量发展及“十五五”谋划等工作情况;与会市领导、市级部门负责人作了讨论发言。黄河认真听取汇报和发言,要求青神县认真研究,做好消化吸收,更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指出,这几年,青神县产业发展有特色、改革创新有突破、民生服务有温度、干部队伍有活力,值得肯定。但在提速发展、抢抓机遇、工业转型、项目投资、民生改善方面也存在短板不足,务必引起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黄河指出,要狠抓党建引领,昂扬激情担当作为干事状态。以对地方发展极端负责的使命担当,抓紧抓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在抓班子带队伍上狠下功夫,更加鲜明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的导向,凝聚起上下同心、敢创辉煌的强大合力。要坚持制造为要,重振青神工业强县昔日雄风。坚持跳出青神看青神、站位成渝谋青神,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在深耕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区位优势、融入建圈强链,聚焦成果转化、提升科创能力,大胆破冰破局、抢跑未来产业,构筑青神工业新优势。要增强机遇意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坚定不移抓高质量项目、增有效投资,做好项目策划包装,积极向上对接汇报,整合全县资源集中力量引进落地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大项目,积极培育“镇园之宝”。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加强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前瞻性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挖掘文旅潜力,做强服务业对稳增长的支撑。坚持以文旅为主导带动服务业发展,依托岷江生态文化资源,顺应发展趋势,塑造特色品牌,用好市场手段,深耕“奔县游”,开发一批“见生活、能参与”的文旅业态,抢占新赛道,打造引爆点。要提速城乡融合,擦亮青神安居乐业幸福底色。坚持以服务聚人,把县城有机更新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办好初高中教育,持续巩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成果,不断增强高品质教育医疗供给,常态化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稳妥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市领导孙剑、高立新、鲁力,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