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23 12:57:16
责任编辑:
民警对王某进行劝阻
430克黄金。
“你们这儿有没有430克黄金?我想买。” 7月12日早上9时许,仁寿县“中国黄金”某分店来了一位客户王女士声称想要订购430克黄金。面对如此大额的订单,店长并未被冲昏头脑,反而觉得十分蹊跷。
“你买这么多黄金是有什么用途吗?”“现金贬值了,利息也低,我想多买点儿黄金投资。”“还是你有经济头脑,但目前我们店没有这么多现货,需要调货。”一番详细交谈,店长并未发现其他异常,于是便按照流程收取了订金,并开具收据。“估计要中午才能到货,到时候你过来取货吧。”店长对王女士说。
临近中午时分,王女士按照约定时间来取黄金。正在这时,店长置顶的工作群闪出一条消息——来自眉山市反诈中心的紧急预警:“眉山有群众已计划寄出400余克黄金(价值约35万元人民币),情况万分紧急!”
店长立刻仔细查看了区域经理所发的消息,发现消息中的数量跟王女士订购的数量高度吻合,立即心生警惕。随后,店长再次向王女士确认了黄金用途,并告知其购买大量黄金,还需要向公安部门报备。
听到“公安”二字,王女士的神色显得有些紧张。“还要给公安局报备啊?太麻烦了!我不买了……”话音未落,王女士便转身想要离开。“不急不急!等一下,订金还没有退给你呢!”店长一边拖住客户,一边向公安机关报警。
接警后,仁寿县公安局文林派出所值班民警和仁寿县反诈中心民警王建军立即赶到现场,对王女士购买大量黄金的行为进行询问。“警官,我买黄金就是为了放在家里的保险柜给娃儿存点钱,仅此而已!”询问过程中,王女士咬定自己买黄金没有其他用途。
难道是个“乌龙”?经验丰富的反诈民警王建军并没有放弃。“你是准备寄快递出去?对方是不是很神秘、很有钱?是不是对你非常好?”……王建军还列举了同类真实案例和套路。王女士这才恍然大悟,最终道出了在网上结交“大哥”的实情。
经了解,王女士今年7月在抖音上认识了一名陌生男子,该男子自称是“军人”,属于保密单位,王女士一直称呼该男子为“大哥”。该男子多次向王女士表达爱意,每日嘘寒问暖,王女士以为“遇到了真情”,对该陌生男子深信不疑。
7月11日,该男子告知王女士有人要转一笔资金给他,但由于自己身份特殊,不能直接用自己的银行卡接受该笔资金,需要王女士代收。该男子请王女士收到这笔资金后,帮他代买等价值的黄金,买好后再联系,然后再按照他的指示交给“信得过的朋友”,王女士表示同意。这便有了文章开头“大单”客户现场订购黄金的一幕。
7月12日上午10时许,仁寿公安接到市反诈中心的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网络诈骗应急拦截机制,迅速布置起一张“线上线下”反诈网。一方面:组织仁寿县反诈中心民辅警、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充分发动群众力量,通过微信群、朋友圈、QQ群等线上社交媒体,广泛转发预警信息,力求做到全覆盖。另一方面,组织警力“线下”寻人,对辖区的金店、银行、快递网点等进行重点摸排走访,提醒商家提高警惕性,发现可疑行为立即报警。
就在王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准备在金店提领430克黄金时,反诈民警及时出现,拦截劝阻,涉案资金已保住。目前,针对该诈骗案件的具体情况,仁寿公安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织密“全民反诈网”
才能捂好群众“钱袋子”
今年7月,是全民反诈宣传月。“反诈工作没有终点,每一天都是新起点!”这起案件既是仁寿公安在反诈工作上的又一次胜利,也是在反诈实战中的又一次总结提升,更是在反诈宣传中的又一次以案说法。
上千条散布在各个工作群的预警信息、上万条朋友圈的快速转发、一位店长的警觉与担当、一群社区网格员的持续推送……在这起涉及430克黄金(折合人民币35万余元)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中,仁寿公安充分践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群众路线,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一张由公安预警、商圈联动、全民参与的“全民反诈网”迅速铺开,并成功拦截,避免了受害人财产受损。
事实证明,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电诈骗局,仅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实现传递预警信息的“全覆盖”,筑牢防范诈骗的“防火墙”,让每一位网格员、每一位商家、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反诈战线的“瞭望哨”和“参与者”,才能真正织密“全民反诈网”,捂好群众“钱袋子”,早日实现“天下无诈”。
防诈必修课
一、警惕高利诱惑
对“稳赚不赔”“超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尤其涉及黄金、外汇、虚拟币等),务必保持十二分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
二、核实官方身份
任何涉及转账或实物交易的要求,必须通过官方、可查证的渠道(如拨打110或官方客服电话、前往实体机构)核实对方身份及项目真伪,勿轻信单方说辞或“内部消息”。
三、资金安全为先
绝不向陌生账户进行大额转账,尤其是对方要求使用非本人账户、加密通信或催促“紧急操作”时。涉及实物黄金交易,务必在正规场所当面、实时交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四、保护个人信息
不轻易透露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核心信息,警惕索要个人敏感资料的“客服”或“工作人员”。
五、善用反诈工具
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及时了解最新骗术,遇到可疑情况立即举报或咨询。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