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红色笔杆子】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决战脱贫攻坚走区县系列报道之仁寿县篇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0-11-24 09:30:21

责任编辑:熊莉


1.jpg

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通过持续发展柑橘扶贫产业,让荒山成为绿色“银行”。

  “我每月务工收入有2000元,每年土地流转收入有3500元。通过小额贷款入股‘橙色田园’,这3年一共分了7500元。现在又多了一笔为柑橘套袋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11月上旬,仁寿县藕塘镇明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伍云香一边给柑橘套袋一边说。

  伍云香忙碌的地方,正是藕塘镇的“橙色田园”。依靠家门口发展起来的产业,她家已经顺利实现了脱贫。

  近年来,藕塘镇全域纳入仁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范围,仁寿县属国有公司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地打造了2万亩“橙色田园”,发展标准化柑橘种植。当地村民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还能在内务工,学习种植技术。此外,村民通过小额贷款入股公司,每年能获得相应分红,实现了“老乡经济”变“老板经济”,村民变“股民”,共享发展红利。

  伍云香对生活感到满意,成为仁寿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印证。从2015年到2019年年底,仁寿县完成26880户78330人脱贫、146个市级贫困村退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份份群众满意的答卷验证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本网记者 张成锋 万君 郭侨 孟飞 文/图


一户一策

越过产业发展一重山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显得格外厚重。2015年开始,仁寿县首先构建起能战斗的攻坚体系。发挥县级领导“关键少数”作用,建立县级领导包保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制度,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督促包保乡镇全面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同时,选派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以“5+2”“白+黑”的精神,深挖贫困原因,共谋脱贫良计,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提供了坚强的力量保障。

  探寻到“穷根”,如何对症下药才是关键。面对村与村发展参差不齐、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可持续收入等问题,仁寿县按照“全县一盘棋”的思路,积极为146个贫困村量身定做产业扶贫规划,结合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立足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引导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发展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通过“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措施,该县构建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体系,制定一户一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121万元,采取项目发动、资金撬动、电商推动等扶贫“组合拳”的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致富项目。

3.jpg

发展莲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要想富,产业助”。藕塘镇不仅依托“橙色田园”谋发展,还早在2014年,就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玫瑰花,并搭建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玫瑰花基地种植玫瑰花800亩,每亩玫瑰花田每年能实现纯收入2000元至3000元。每年花开季节,基地能实现收入2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上百名村民及贫困户脱贫致富。藕塘镇连续举办玫瑰花采摘节,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每年采摘节期间,都能吸引游客20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收入约50万元。“我正在学习电商知识,准备明年桃子成熟的时候在网上销售,扩大销路。”仁寿县方家镇武通村7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秀容说。她家有8亩桃树,平均每亩能收入6000元左右。

  和藕塘镇一样,依托桃子产业,武通村也瞄准了“会节经济”。该村种植桃子的历史已经有11年了,一直以来,桃子质量好,销路不愁,但如何围绕产业来持续增收成为村“两委”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依托1200亩桃林,武通村大力发展会节经济,每年都会举办桃花节,周边群众利用自己的房屋开办农家乐,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立足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仁寿县146个原市级贫困村通过发展扶贫产业,正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jpg

“扶贫车间”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

圆梦安家

越过易地搬迁二重山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是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不仅环境优美,用水用电用气也十分方便。”11月中旬,在仁寿县怀仁街道黑虎社区苗园聚居点内,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建家里来了不少亲戚,大家坐在客厅里有说有笑。

  对仁寿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来说,翻过一座产业发展的大山,还有一座易地搬迁的大山。建档立卡贫困户住上好房子,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兴业安居村和谐,永怀党恩民欢乐。”这是仁寿县汪洋镇民益村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黎影花在2017年年初搬进新家时,贴在大门两旁的对联。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2016年,汪洋镇党委政府针对钢结构住房抗震性强、建设工期短、造价低、耐用、建设材料可回收等优点,与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合作,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推广修建节能、抗震、环保钢结构住房,黎影花一家三口从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搬进了新房子。

  和汪洋镇一样,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也修起了环境优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村6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学明住进了新房子,也过上了新生活。2016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李学明外出务工有了收入。通过种植补贴,他把家里的两亩地全部种上柑橘树,妻子也有了低保和残疾补助。夫妻俩的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短短两年,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柑橘树开始挂果了,家庭收入更是稳步增加。2019年,李学明又住进了政府帮助修建的有热水、有电视、有厕所和厨房的新房子,房前屋后还有“小菜园”。搬进新家的李学明高兴极了,今年元旦节,还请乡亲们吃了一顿“团年饭”。

  不管是黎影花一年一换的春联,还是李学明家的“团年饭”,一个个细节,都彰显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焕然一新的生活面貌。房子更新了,家也更美更和谐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仁寿县整合财政奖补、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5.34亿元,支持224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进城入镇、易地自建、投亲靠友等方式“挪穷窝”,严格坚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等政策底线,完成9515户、25960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根本。仁寿县实行“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帮扶拉动、政策兜底保障”三向发力,鼓励引导搬迁群众不等不靠,激发内生动力,为“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能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辐射带动,发展壮大农、牧主导产业,全县实现搬迁户发展种、养殖产业7230人。

  以就业创业为平台,拓宽搬迁群众收入渠道。全面落实就业扶贫培训、创业扶持、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措施,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加快脱贫增收步伐,全县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9491人。

  以政策兜底为保障,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重点落实低保、养保、医保等惠民政策,切实发挥社会救助制度保基本、救急难、兜底线功能,为3385名无劳动能力、病残等搬迁对象解除后顾之忧。

5.jpg

昔日贫困村变身美丽家园。

持续增收

越过资产收益三重山

  “脱贫摘帽并非一劳永逸,一旦后续乏力,很有可能再次返贫。”仁寿县相关负责人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此基础上,仁寿县创新举措,大力推行资产收益扶贫,使其成为“造血式”扶贫的一种新模式,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经营的积极性。资产收益型脱贫产业的核心是“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橙色田园”模式便是其最生动的例子之一。

  和“橙色田园”一样,秉着“优势互补、互助共赢”的理念,仁寿县虞丞乡同意村将优质水果扩产增量、更新换代作为长期增收的“主力军”,在发展柑橘产业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填补党支部缺资金、缺技术、难销售的难题,2016年4月,在乡政府和同意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引进四川橘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当地以“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的新型模式发展产业,合作社流转同意村350亩土地打造优质柑橘种植基地。以土地资源入股的农户只分红不担险。基地未收益时,合作社、公司支付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基地见效时,每年的实际利润按流转出土地的农民20%、村党支部5%、协会10%、公司65%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一模式将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农户除享有年终利润的20%分红外,还享有土地流转收益、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合理间种收入和基地的务工收入等。

  啃下“硬骨头”,翻过重重山。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仁寿县如期让群众挑上了“金扁担”,确保了高质量交卷。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