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11 07:46:06
责任编辑:雷尧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指明了方向。
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抓工业、大抓制造业,特别是新一届市委,坚定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提出要立足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1+3”产业,逐步完善制造业体系、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再造一个“工业眉山”。
企业赶制订单生产忙。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莉 摄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攀登的眉山制造,步履铿锵。
做大——壮大规模深化提质增效
制造业是“压舱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要在都市圈立足,核心还是要靠制造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上,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聚集、政策措施向制造倾斜、工作力量向制造加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市委市政府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制造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奔赴长三角等地开展产业链招商;立足国家战略,落实省级布局,谋划全市蓝图,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把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精准聚焦到“1+3”主导产业上,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出台《眉山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眉山市制造强市“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2022年制造强市年度工作计划》《眉山市“1+3”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等“1+N”系列政策,在制造业规模突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开放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在顶层设计的加持下,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纷纷上马: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先后引进了通威太阳能、宁德时代、雅保化学等60多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高端优质项目;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先后引进信利集团、博雅新材料等30多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先后引进了25个总投资超300亿元的装备制造及配套项目;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产业规模从2016年的40.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1.7亿元。
数字是最好的明证。2021年,“1+3”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比2020年增长30.8%,占全市产值比重的64.7%,贡献率达到84.6%,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至历史最优。
做强——激活龙头带动龙身
在仁寿信利高端显示项目模组装配车间,一台台自动化机械臂不停地挥舞,加工好的显示屏等零部件,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输送到工作人员身边,员工们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从车间忙碌的气氛可以看出,这里产出的电子设备十分畅销。
“我们第五代柔性液晶显示屏实现新的技术突破,6mask工艺已经具备成熟条件开始大量生产,这对其产品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周期的提升具有重大帮助,使得成功跻身于世界一流梯队,并且与更多知名厂商达成了合作。”信利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产值达95亿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20亿元。
仁寿信利高端显示项目的“头雁效应”,带动了上下游30多家供应链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以信利集团、博雅新材料、华为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存储、智能终端、大数据为细分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建成西南最大微电子材料聚集区。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230.1亿元,增长27.7%。
万山磅礴有主峰。龙头企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强,可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龙头企业越大越强,产业链就越丰富,产业带动性就越强,产业集群辐射力就越大。
近年来,我市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在带动制造业集群经济发展上的引领作用,通过市场和行政等多方面的措施,千方百计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目前,我市“1+3”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35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54%。2021年,“1+3”产业规模达到1347.2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4.7%;产值增速达30.8%,高于规上工业增速8.8个百分点。4个产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全年产值增速分别为39.2%、27.6%。
做强一个,带动一片。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市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逐步形成,龙头带动龙身同频共振。
做优——创新驱动赋能眉山“智造”
在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区,只见一套套设备高速运转、一辆辆货车来来回回……
该公司新投用的年产60万吨新型肥料生产线荣获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目前,这条生产线生产的新型肥料在800万亩农田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55亿元以上。”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市场上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了,要想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且一直良性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企业自己核心的东西,科技创新就是在塑造这个核心点。
同样依靠不断创新在非标件、传动件领域锤炼出“独门绝技”,青神县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抢到了更大的话语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参与完成1项国际标准、22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和修订,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省机械加工企业50强,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
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产能,又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如何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市给出的答案是创新驱动,为“制造强市”赋能提速。
2019年以来,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单位评价管理办法,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大模式,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单位培育工作,推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打造智能制造先进典型,引领全市智能制造发展,夯实我市智能制造基础。目前,成功培育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7户。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培养建强科技创新主体,打造了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优质制造业企业,为眉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17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9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1个)、3个国省级众创空间。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实现545.3亿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26.9%,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完成1.1207亿元。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回望十年,眉山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强势崛起;展望未来,制造强市必将潜能释放、厚积薄发。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燕利 见习记者 邹波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