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德耀眉山 道德模范丨岑学银:“把互助有爱的家风家训一代代传下去”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05-04 16:55:41

责任编辑:雷尧


他孝敬老人,与妻子相濡以沫;他与弟弟同住一栋楼,同吃一锅饭,一家人和睦相处35年。他的事迹,温暖着乡邻,也受到了诸多关注,先后获得第七届眉山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眉山好人等称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丹棱县张场镇三合村村民岑学银。


岑学银查看茶叶长势.jpg

岑学银观察茶叶长势。


传承家风 与弟弟一家同吃一锅饭


“学良,喂完快来吃早饭。”5月4日一大早,岑学银做好早饭,便来到猪舍招呼弟弟岑学良夫妇吃早饭。同吃同住、相互帮衬,这种和睦共处的生活,两兄弟坚持了35个年头。


三合村是丹棱县较为偏远的山村,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岑学银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弟弟由父亲岑华安带大。为了让两兄弟能和睦相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们要互相谦让,不能斤斤计较。


“弟兄是泰山,前世皆有缘。一母同分娩,和气最为先。”岑学银一直铭记着父亲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互相帮助、遇事一起解决。小到油盐酱醋生活用品,大到家具大件物品,大家共同出资购买,共同使用。供养父亲更是如此,从不计较谁出多少,他们对父亲充满了感激,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父亲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孝敬老人。


前些年,岑学银的弟媳生病住院,子女在外地务工无法赶回来,岑学银夫妇揽下了家里所有家务活,帮着送饭、做农活,还出资贴补弟媳的医疗费,只为减轻弟弟一家的经济负担。


岑学银自小不会骑车,平时家里购买农资等重物,就由弟弟岑学良负责。遇到比较紧急的事情,岑学良每次都是主动骑车载哥哥去办事。两兄弟为人勤奋踏实,一个头脑灵活、一个手脚灵活,相互理解支持,维系着一个幸福温馨的大家庭。


“父亲一个人供我们两兄弟不容易,为了方便照顾,我们两兄弟一直没分家,大家住在一起有商有量,很和气、很温暖,也很快乐。”岑学银笑呵呵地说,“每一天都像过年过节,热热闹闹,人丁兴旺。”


团结邻里 传递文明和谐新乡风


团结一致发家致富也是两兄弟和睦共处的制胜法宝。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普遍栽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很难富起来。岑学银与弟弟商量,将家里16亩田地改种了茶叶,又发展生猪养殖,还办起了茶叶加工作坊。如今,两兄弟日子越过越红火,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担任村主任期间,岑学银走村串户鼓励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改种茶叶、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打通销售渠道,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如今,三合村的茶叶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0亩。岑学银每年帮助当地村民销售、加工近100亩茶叶。


“岑主任对我们非常关心,我们来加工茶叶都是笑脸相迎。他们兄弟俩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村民郑启清说。在邻里的眼里,岑学银是一个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人,给村里独居老人换电灯泡、帮助缺劳力的家庭收茶叶、向茶叶种植户传授茶叶种植和管理经验……只要邻里需要帮忙,不论大事小事,岑学银都是倾力相助、在所不辞。


“岑学银一家的事迹给村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搞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三合村党委书记吴洪庆告诉记者,村上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还邀请岑学银为村民们分享家庭和睦共处的细节和心得体会,现在的三合村四处弥漫着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的文明新风,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果。


如今,岑学银也到了花甲之年,过上了儿孙承欢膝下的晚年生活,但他依然坚定着一个信念:孝敬老人、团结兄弟,把互助有爱的家风家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梅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