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从“3+X”到“1+2” 看眉山天府新区如何竞逐产业赛道

新闻来源:眉山天府新区      

更新时间:2023-07-31 17:04:09

责任编辑:雷尧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是全市“制造强市攻坚年”和“服务业提升年”

也是新区“产业发展攻坚年”



眉山天府新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发力”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国家级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竞逐产业赛道,锚定方位,真抓实干,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航拍眉山天府新区


近日,天府新区眉山党工委委员(扩大)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天府新区眉山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入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构建国家级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眉山天府新区加快构建国家级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目标和路径进行了优化升级。



眉山天府新区

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

深入实施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全域协同”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

“服务成都、依靠成都、融入成都”

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

突出工业为先、制造为要

着力选赛道、育集群、促融合、

强创新、建园区、优保障

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

《决定》明确了眉山天府新区

产业发展赛道由原来的“3+X”

优化为“1+2”现代工业体系

其中“1”为新能源新材料

“2”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新区‘1+2’现代工业体系与‘3+X’工业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保持基本一致。”市委副书记、天府新区眉山党工委书记赵文峤指出,此次调整,是根据新区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在与原有主导产业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对产业体系进行进一步明确、进一步优化,将为加快构建国家级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明确

全市主导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

到2027年,占全市的比重达74%

将成为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


紧扣市委决策部署

眉山天府新区

把“新能源新材料”这一主导产业

放在“1”这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更加突出新能源新材料

这一主导产业的主导位势


新格局新视角,新态势新赛道

眉山天府新区

将加快构建“1+2”现代化工业体系


做强“1”。

以光伏、储能领域为主攻,打造6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协同打造成乐眉光伏产业经济走廊,助力全市建设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聚焦储能电池领域,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电芯,助力全市打造全国重要锂电产业集群、成眉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做优“2”。

巩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领先地位,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高端装备基础零配件,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助力眉山打造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2027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




为铸强工业引擎

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眉山天府新区在加快构建

“1+2”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同时

还将抢滩布局“2+6”数字经济发展赛道

何为“2+6”?



“2即特色发展卫星应用、数字赋能产业,随着“院士眉山行”活动暨首届眉山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眉山天府新区正加快“天府星座”二阶段组网,推进“两园一中心”建设,精准聚焦卫星遥感应用,建设卫星应用创新城市;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建设高能级数字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省知名数字赋能服务中心和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6”即加快发展高端电子材料及器件、光通信、数字贸易、数字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产业。



因时而变,顺势而为

眉山天府新区将深耕细作工业主赛道

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

推动主导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突出传统与新兴双驱动、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协同与融合双进步、政府与市场双发力



争取到2027年,制造强区实现新突破,工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化程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到2035年,工业兴区制造强区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翻倍跃升,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来源丨眉山天府新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