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丰收一线行”系列报道⑥ 】单株最高2米!仁寿县巨型稻亩产达704.6公斤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08-30 14:32:40

责任编辑:林琳


8月30日,天晴气清,秋风起,稻花香。

走进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基地内,一片植株高大的巨型稻映入眼帘,黄灿灿的稻田里,稻穗颗粒饱满,微风拂来,稻谷的清香,弥漫整个稻田,580亩巨型稻迎来丰收季。

当地村民与巨型稻“比身高”。

连日来,抢抓晴好天气,轰鸣作响的收割机在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行间来回穿梭,饱满圆润的稻谷从收割机出粮口喷涌而出,很快将运粮货车的车厢装得满满当当,每台机械每天可以收割40至50亩。

“巨型稻的生长过程中,使用肥料很少,只要阳光和水量充足,就会有很好的收成,生产出来的稻米生态绿色,质量上乘。”基地负责人黄群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非常发达,禾梗粗壮且抗倒伏能力强,能更好地吸收土壤养分。

除了露天种植的成片的巨型稻外,该基地还在围网内,试点进行“稻+蛙、稻+鱼、稻+虾、稻+鸭”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种养互补、一水共用、一田多收,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黄群介绍,“稻+蛙”共养时,会占用20%的面积来制作环形沟,将巨型稻“圈”在中间。蛙的排泄物能为巨型稻提供天然养分,巨型稻里的病虫会成为蛙的食物,夏天,蛙还可以在稻下乘凉,防止中暑带来其他疾病,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

“有大棚的地方,机械无法进行收割,只能采取人工收割。”黄群说,虽然人工收割效率低,但却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务工增收的机会。

随着镰刀不断飞舞,前来务工的村民们在稻田里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将巨型稻装满背篼,再整齐地码放在小拖车上,准备前往晾晒烘干。

农机手操作收割机,将机收的稻谷倒进运粮车内。


目前,基地已吸纳500余人就业,带动村民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下一步,基地还计划通过探索代养模式,扩大种植面积,为代养户免费提供技术、蛙苗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当天,巨型稻田间测产也在基地内同步进行。

农业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巨型稻田间测产。

仁寿县农业技术人员随机抽取3块田进行机收测产,经过收获、丈量面积、测定水分等步骤,测得平均亩产达到704.6公斤。

黄群还介绍,巨型稻产出的大米很受市场青睐,基地每年都是“订单”种植,成熟后便发给预定好的商家,长期供不应求,通过电商销售的精品大米则价格更高,有利地促进了农业增效。

巨型稻种植和销售取得良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仁寿县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近年来,仁寿县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水、电、路、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探索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创新发展“稻田+”,夯实粮食生产基石,助力乡村振兴更上新台阶。

来源 |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