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中共眉山市委关于大力传承弘扬三苏文化 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先行市的决定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30 23:53:26

责任编辑:李佳伦


中共眉山市委

关于大力传承弘扬三苏文化

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先行市的决定


(2025年7月25日中国共产党眉山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眉山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就大力传承弘扬三苏文化、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先行市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扛牢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特色发展的使命担当

文化和旅游相融共兴,是大势所趋,更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特别是亲临眉山视察时,高度评价“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给予我们莫大鼓舞和鞭策。眉山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秀美,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巴山蜀水的生动写照,具备文旅相映生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全市上下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笃行不怠,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眉山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眉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特色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抓住趋势与突出特色相契合、人文生态与经济价值相促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统一,紧扣“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建设,突出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以“两城两地”为抓手,深挖成渝市场潜力,一体推进品牌塑造、业态融合、服务提质和改革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体现地域标识、彰显城市魅力的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发展路径。

到2027年,“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旅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旅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独具特色、显示度高的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和消费场景,文化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旅游总花费达到500亿元,年接待游客达到5000万人次,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先行市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到2030年,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突破,现代文化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文旅舒适度、贡献度、知名度、吸引度、开放度、满意度大幅提升,文旅产业综合能级和支柱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建成成渝地区文旅消费副中心。

二、提升打造“东坡故里·天府眉山”品牌矩阵

(一)做靓特色文旅名片。高标准推进三苏故里文化旅游片区建设,强化三苏祠博物馆文化交流功能,建好“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加快建设5A级旅游景区,擦亮“中国有三苏”文化旅游名片。支持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加强数字化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场景设计,打造“寻宝数百年·出水惊天下”文博旅游名片。围绕瓦屋山上游、雅女湖边住,一体推进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世界最美桌山·西部疗愈天堂”康养度假名片。发挥黑龙滩紧邻成都优势,丰富休闲度假、康养旅居、文体潮玩等业态,打造“川西第一海·成都后花园”滨水旅居名片。

(二)推出精品文旅线路。深度挖掘岷江历史文化,有序开发沿江自然资源,建设“东坡故里·一江两岸”岷江生态文旅走廊,联动打造世界级文旅风景道。依托天府大道城市中轴线,整合沿线自然文化资源、现代特色建筑及社区生活场景,协同建设集传统文化、时尚元素、未来科技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主题世界级文旅风景道。以三苏祠串联蟆颐山、短松冈、连鳌山、中岩寺、苏母祠、丹棱白塔、大雅堂等遗址遗迹,打造三苏家风家教、东坡诗词研学、东坡美食体验等精品线路。错位周边城市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推出一批“体育+文旅”线路。实施融入巴蜀文旅走廊行动,积极参加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探索客源互送机制,联合发布跨区域文旅线路。

(三)加强文旅品牌营销。制定城市立体精准宣传计划,推出区域性文旅品牌形象标识,高质量制作城市宣传片和系列专题片,培育一批网红打卡地,大力推介“一年四季游眉山”。加强三苏文化时代化、年轻化、大众化表达,按规定申办东坡文化节、东坡文化月、东坡论坛、泡博会、竹博会,加强城市CP联动宣传。在航班、高铁、酒店、景点等场所开展快闪宣传,向来眉客群精准推送旅游产品信息。做强眉山融媒平台,打造“视听东坡·眉媒与共”视听品牌,吸纳文化名人、网红达人、金牌导游等担任城市文旅推介官,开展“网络名人游眉山”“跟着演艺赛事去旅行”等活动,提高眉山文旅知晓率和触达率。

三、以“两城两地”为抓手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

(四)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东坡遗址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建设古城墙遗址公园,加强太和老镇、太平古街、汉阳古镇等保护利用。推进“考古中国”眉山行动,做好莲花坝、花碑地、登云古城等考古发掘。推动苏东坡传说、东坡泡菜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挖掘东坡手植荔枝等古树名木文化价值,打造一批非遗传承体验空间和非遗集市。将三苏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东坡步道”诗词长廊,提升“东坡醉月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吸引力。实施文化数智赋能工程,培育数字文旅产业。市县联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好东坡文化创意产业园、青神数字文化产业园、环天影视产业基地,大力培育网络视听、数字文创、影视动漫等业态,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健全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奖励机制,支持文艺院团推出精品力作,开展巡演和驻场演出。

(五)加快建设时尚体育运动名城。开展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建立重大精品赛事引入清单,积极申办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亚洲滑板锦标赛等国际赛事,推动“仁马”升级为亚洲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东马”升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办好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拓展航空运动、山地运动等特色赛事,打造“岷峨三苏”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用好攀岩中心、东坡湖水上运动营地、青神水上运动中心,提速建设轮滑滑板中心、省航空运动管理中心,打造国家级冰球、滑冰、冰壶、桨板、橄榄球、匹克球等赛训基地。围绕上游赛事资源、中游媒体传播、下游体育衍生产业,引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构建体育赛事经济生态圈。规划建设市体育中心,打造集赛事、演艺、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体育运动综合体。

(六)着力打造成渝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支持瓦屋山—雅女湖景区拓展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全山徒步、飞拉达攀岩、环湖自行车赛等新场景,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自然教育基地。串联柳江古镇、玉屏山沿线资源,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烟雨柳江、康养玉屏”旅游品牌。提升彭祖山、老峨山养生文化体验游品质。鼓励眉山天府新区、仁寿、青神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生态旅游廊道,东坡、彭山、洪雅、丹棱联合打造长秋山生态旅游线路。开发适老化康养产品,探索发展候鸟式、旅居式养老社区。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引进医学机构、专家团队,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医养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完善医疗保健、运动康复、旅居照护等服务功能。支持雅连、川芎、泽泻、石斛等道地药材发展,开发中医药特色康养和药食同源产品,协同发展雅眉乐医药康养产业。

(七)全域共建都市近郊休闲度假首选地。打响“周末休闲到眉山”品牌,发展微度假、轻旅游、慢生活等新场景。加快建设农商文旅综合体组团,提升永丰村、幸福古村等精品村建设水平,完善自驾、骑行线路,打造“天府粮仓”农文旅环线。挖掘历史村落、原乡风貌,用好果、竹、茶等特色农业资源,打造桔香稻田、竹里萤光等田园景观和最美竹林风景线,培育农耕研学、野外探鲜、乡间徒步等业态,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游。保护用好工业遗产遗址,创新“工业+科技+旅游”模式。加强城市景观设计和风貌管控,推进主次干道、街巷集市、公园步道、商业街区等精细治理,丰富文化驿站和城市书坊、特色小店等业态,构建兼具人文气质和烟火味的城市漫游系统。支持眉山天府新区协同成都打造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岷东新区发展都市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

四、全面优化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八)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成峨高速公路、S308川零公路等大峨眉交旅融合项目建设,推动3A级以上景区全部直通二级以上公路,实现主要景区至交通枢纽30分钟接驳。提升旅游标识系统,科学布局旅游驿站、休憩服务、旅游厕所、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快递投递等公共设施,完善充电桩和安全应急、医疗救援等配套设施。推动旅游景区、酒店民宿、休闲街区等场所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酒店、高星级酒店,培育发展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构建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的住宿市场体系。

(九)构建便捷服务体系。整合数字文旅平台,建设眉山文旅智慧管理运营中心,实现“一部手机游眉山、一个平台管全域”。挖掘入境游潜力,优化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旅行社、酒店、景区和各类旅游产品规范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文旅从业人员培训提能,专兼职结合培养一批品牌导游。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响应迅速的涉旅投诉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健全文旅市场质量监管体系,探索信用监管模式,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涉旅纠纷前端预防机制,创新“安全畅游”文旅警务,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十)丰富多元消费供给。突出“人间有味在眉山”,提升消费的人文味、烟火味、时尚味。实施商圈焕新工程,提档升级城市新中心、东坡岛、武阳里等街区,鼓励发展精品店、潮玩店、国风店、首发店等,丰富拓展沉浸式、实景式演艺场景,支持举办演唱会、音乐节、动漫节。培育东坡宴品牌,加快眉州东坡世界川菜园建设,挖掘眉山老字号、老味道,按规定评选眉州名菜、名厨、名店、名小吃。支持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优化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经营模式,完善夜购、夜食、夜游、夜娱等业态。依托四川省首批低空运行管理试点,培育低空旅游观光、商务飞行、无人机编队表演等消费场景。探索开展文旅消费季活动,征集推介“十大必游”“十大必吃”等热门文旅适销产品,综合运用消费券、联合折扣等方式激活文旅消费。

五、做优文旅融合保障支撑体系

(十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文化旅游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市文旅集团等骨干企业优势,打造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权合作方式,与国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资源整合,参与国有文旅资产运营管理。开展文旅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精准引进一批优质企业、专业机构和高端策划、研发、运营等团队,加快培育文旅链主企业。建立文旅企业梯次培育库,支持文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扩规模、强实力,推动中小文旅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十二)深化文旅领域改革。分类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争取省级文旅专项资金,设立市级文旅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文旅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融合项目申报发行专项债券。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景区收益权质押贷款、文旅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信贷模式。创新文旅用地保障机制,探索混合用地模式,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等发展文旅项目,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民宿等文旅融合业态。实施“眉州英才计划”文旅专项,探索文旅紧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专业技术人才放宽学历、资历、层级限制申报职称评审,支持在眉高校文旅相关专业建设。

(十三)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完善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协调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事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大文旅发展格局。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储备推动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质量项目,争取纳入国省重大项目库。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建圈强链,健全市领导联系推进文旅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工作机制,完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压实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因地制宜抓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务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