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建设“天府森林粮库” 洪雅这样发力

新闻来源:眉山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9-18 10:24:33

责任编辑:徐茜


日前,省林业和草原局会同省财政厅确定了第二批“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园区和高质量发展县及2025年现代竹产业基地项目名单。其中,洪雅县获评“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县



图片



作为全省“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县,洪雅以超72%的森林覆盖率、208万亩林地的资源本底为依托,通过高位推动、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等举措,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高位推动 

擘画“森林粮库”新蓝图


洪雅县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林地约占72%。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近年来,洪雅县立足资源禀赋,印发《洪雅县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将中药材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


中山镇谢岩村总岗山中药材种植基地。


“我们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洪雅县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邵丽介绍,通过政策保障、项目支撑、资金投入三管齐下,洪雅县出台涵盖科技、土地、人才等领域政策文件,实施油茶造林、竹产业基地奖补等项目5项,2022—2024年投入林粮产业资金1.81亿元,为“森林粮库”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

激活“林下经济”新动能


在洪雅县中山镇林药现代产业基地,“黄柏+茶叶”“黄柏+黄精”的林下复合种植模式令人眼前一亮。


洪雅高山区林下雅连采摘。

林下宽叶韭种植,林地效益大幅提升。


该基地通过“林上+林下”立体开发,不仅提高了林地利用率,更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中药材超1万亩,预计实现年户均增收6万元以上。“黄柏生长周期虽长,但10年后亩产黄柏皮预计可达2.3吨。”洪雅县盛邦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卫超算了一笔“生态账”。


科技是引擎。洪雅县林业局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广林药、林笋、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实施《濒危道地药材“雅连”精深加工技术及新产品》等科技项目,孵化林草成果转化企业1家,推广专利9项。同时,开展笋用竹、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328人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产业融合

打造“一块地”多收益


洪雅县竹林面积达44万亩,得天独厚的竹资源成为建设“森林粮库”的重要支撑,同时,通过科学规划,洪雅在竹林中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实现立体开发、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洪雅苦笋以其独特口感深受食客喜爱。


“我们依托储备林二期项目,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和林下套种笋用竹。”洪雅县林业局产业股股长廖鸥鸥介绍,“下一步,在项目范围内建设林下中药材GAP基地,发展林下中药材黄精、石斛、雅连、黄柏等3万亩,林下蔬菜竹笋18万亩。”


这种“林上+林下”的立体经营模式,极大提高了林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洪雅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竹笋食品加工和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目前,全国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国家森林康养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项目纷纷落地洪雅,形成了“竹产业+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品牌引领

培育“洪雅味道”新名片


在洪雅县瓦屋山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中药饮片数字化车间和现代化仓储物流系统正高效运转。


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雅连”系列产品通过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远销国内外。“我们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雅连保护、栽培技术研究,让这道地药材焕发新生。”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图片

图源:森林眉山


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县培育规上林粮企业3家,其中瓦屋山药业有限公司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主,年产值1.1亿元;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藤椒油、竹笋加工为主,年产值达6.25亿元。通过品牌赋能,洪雅县的林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森林不仅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是老百姓的‘幸福库’。”洪雅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洪雅县实现“林粮”经营总面积57万亩,2024年总产值达39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记者观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洪雅获评全省“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县,为“两山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县域实践样本。这片森林覆盖率超72%、坐拥208万亩林地的土地,没有将生态优势束之高阁,而是以“粮库”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互促互进的新路径。


其关键在于打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误区,用系统性思维搭建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顶层制度设计、三年投入1.81亿元林粮产业资金投入,既守住了林地生态红线,又通过政策引导让生态资源有了经济出路。


科技赋能为转化注入了核心动力,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合作,为“森林粮库”各环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而“竹产业+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两山”转化的维度。44万亩竹林不仅是培育竹笋的“粮库”,更成为全国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国家森林康养服务标准化试点的载体,让生态资源从“可食用”延伸到“可体验”,从“一次收益”升级为“持续增值”。


洪雅的实践表明,当生态保护有了产业支撑,当经济发展遵循生态规律,“森林粮库”就不再只是产出食材的基地,更是守护生态、滋养民生的“幸福库”。


眉山融媒记者:李勇军 通讯员:帅玉洁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