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3 12:30:12
责任编辑:
金秋九月,稻香四溢。9月22日,青神县兰沟村热闹非凡。2025年青神县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在此盛大开幕,来自全县8支代表队的农民运动员齐聚一堂,在农事趣味项目中一展身手,用欢声笑语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节。
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运动会趣味项目轮番上阵,“农味”十足——首个项目“农产品套圈圈”是最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之一,丰富的水果品类整齐排列,等待选手们将其套入囊中;“巧运柑橘”项目中,选手需头顶柑橘行走规定路线,中途掉落需返回起点重新开始;“抢运军粮”项目模拟传统运粮场景,每队一名队员从起点出发,穿越障碍将农作物运输到终点,之后下一名队员从终点出发,将农作物运送到起点……
作为压轴项目的拔河比赛,更是点燃了全场热情。8支队伍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现场观众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这份丰收的喜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丰收的粮油产品、特色水果、和美的乡村新貌、精神饱满的参赛者,共同构成了青神县“三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良田筑根基 科技满粮仓——天府粮仓的青神实践
近日,青竹街道新光村竹里稻香内的水稻开始收割,标志着青神县近10万亩水稻收割接近尾声。烘干仓储中心里,新收获的稻谷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穿梭,最终颗粒归仓。
据悉,今年,青神县共种植水稻9.59万亩,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大户种植面积增长了0.5万亩,预计全县水稻单产将提升4公斤以上。
“天府粮仓”水稻丰收。
“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通过推动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提升,探索建立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天府粮仓’特色示范区建设。”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良田万顷、旱涝保收、绿色高效”为目标,青神县正加快推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五化”融合,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围绕“一园两区三片”粮食功能布局,青神已建成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打造竹里稻香农旅融合示范区和田园乡愁粮油生产示范区,并分区域建设平坝稻药、丘区粮油、沙坝粮蔬特色示范片,实现粮经统筹。
在科技赋能方面,建设了粮油科技转化中心,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和病虫害情况,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天府粮仓”研究院,汇聚各方智慧,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完善科技特派员体系,开展品比示范325个,筛选优质品种5个,推广新技术8项。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青神统筹资金建设水稻高标准种植、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等示范基地,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92.73%。
不仅注重种得好,青神还着力卖得好,努力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高产示范和稻鱼、稻虾种养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和综合物流园,扶持11家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持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区域内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
城乡得活水 改革破壁垒——城乡融合的青神样板
在全省“1+20”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推动下,青神以中心镇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为重点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青神样板”。
——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聚焦资源整合和功能配套,推进“多镇合一”“多村合一”规划编制,制定“乡村规划管理通则”利于乡村产业发展。汉阳镇纳入省级“百片引领”先行片区后,统筹推进23个项目,带动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岷江文化旅游示范带通过盘活15宗闲置资产,成功打造特色餐饮、民宿集群,游客数量增长了30%,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深化“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探索多元化投入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健全进城落户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确保“进得来、留得下、有保障、能发展”。全县城乡一体供水覆盖率达91%,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全县已建成12个助老餐厅、全民健身中心和县域医疗次中心,不断完善15分钟“适老便民服务圈”;新增农业转移人口1040人,将新市民纳入保障房范围,落实保障房1013套;值得一提的是,取消义务教育户籍限制,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愿进城尽进城”。学道街小学滨江校区投用后新增学位1080个,456名农村学生进城就读。
——农村产权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构建“1+7+52”县乡村产权交易体系,明确20个必须入场交易品种,2024年交易规模达1.2亿元,平均溢价率约10%。如罗波乡新桥社区4组60亩集体林地经营权交易溢价率高达168.67%,为村集体增收26.76万元。此外,创新开发“青衣农房贷”“设施贷”“粮农e贷”等金融产品,累计融资1.2亿元以上。探索“抵押+信贷+保险”混合增信模式,已投放贷款3800万元,较纯抵押贷款提升额度3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青神还颁发了四川省首本记载畜禽养殖设施信息的不动产权证书,并成功核定500万元信用贷款,为农村产权融资开辟了新的途径。
通过中心镇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村产权融资机制的完善,青神不仅提高了农村的发展水平,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农旅绘蓝图 增收惠万家——富民兴村的青神路径
“我们开发出了‘艺术+实用’产品系列,像世运奖牌包装盒、抗战主题竹编徽章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接近2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至15%。”近日,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岚笑着说。
青神,这座“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正以其独特的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在富民兴村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竹编技艺与旅游产业的完美融合,是青神的一大亮点。竹艺城、竹里巷子、竹林湿地等农文旅景点,如同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竹编作品,体验竹编活动,感受竹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竹编,现在通过竹旅融合,我们的竹编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一位从事竹编的村民自豪地说。
观萤季,是青神县农旅融合的又一精彩篇章。以“在青神,遇见光,邂逅爱”为主题的观萤季活动,曾吸引了15万余名游客前来体验。活动期间,全县酒店平均入住率超过85%,直接带动旅游消费5000余万元。“每到观萤季,我家的农家乐就忙得不可开交,收入非常可观。”一位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分享喜悦。
水上运动季同样为青神带来了新的活力。今年端午节期间,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眉山青神会场活动热闹非凡,20支龙舟队在青神湖展开激烈角逐,吸引了5万游客现场观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休闲生活,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商机。”当地一位餐饮老板说。9月27日至28日,全国公开水域蹼泳比赛暨蹼泳全民健身大赛将在青神举行,10月还将开展2025年全国青少年桨板锦标赛暨亚洲桨板公开赛,两场赛事预计将吸引超过万名观众,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精彩活动吸引八方群众。
民宿集群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年4月,青神结合“汉阳院子”开业,启动“百旅进青”民宿季活动,白虎崖新建民宿主体建筑建设、长安酒家民宿改建等工程进度喜人,岷江民宿集群带项目(一期)持续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青神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非遗赋能农旅融合,更为青神的发展增添了独特魅力。青神深入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成为农旅融合的重要支撑。陈云华获评“四川省突出贡献文艺家”,云华竹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新增青神米花糖制作技艺、传统手工酱油酿造技艺等5项市级非遗项目。
农旅融合发展让青神的农民实实在在受益。民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通过旅游渠道实现增值。“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农旅融合发展的好政策。”一位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青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农旅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让更多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在农旅融合的道路上,青神将继续探索前行,以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迎接八方来客,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采访手记
丰收节里看青神的 “三农”答卷
从一场农民运动会,我们不仅看见了一场农事趣味的比拼,更看到了一幅“三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这里既有稻浪翻滚的田园美景,也有科技赋能的现代农耕;既有城乡融合的制度创新,也有农旅融合的富民实践。
青神的“三农”发展,首先体现在筑牢“天府粮仓”的根基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管理、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全县9.59万亩水稻实现了稳产增产。从烘干机轰鸣的仓储中心,到田间作业的智能农机,科技的力量让“良田万顷、旱涝保收”成为现实。
城乡融合是青神发展的另一亮点。中心镇建设提升了辐射带动能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地见效,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创新,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最令人欣喜的是,青神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富民兴村的特色路径。观萤季、龙舟赛、民宿集群等活动,不仅让游客感受乡村魅力,更让农民在自家门口增收致富。竹编等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使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游客赏油菜花。(资料图片)
青神的实践表明,“三农”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领域的突进,而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宜居化、农民增收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科技赋能、制度保障、文化引领和市场运作的多方协同,更需要立足本地特色,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农民运动会上的欢声笑语,到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再到城乡之间日益畅通的发展通道,青神正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天府粮仓”的厚重底色,也有城乡融合的现代风貌。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