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美田弥望 稻谷飘香丨又是一年好“丰”景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3 12:33:30

责任编辑:


秋分至,丰收时

9月23日

第八个“ 中国农民丰收节 如约而至


“天府粮仓”一派丰收景象。眉山融媒记者 廖波 摄.jpg

东坡区永丰村一派丰收景象。


丰收时节好“丰”景——今年入秋以来,眉山沃野145万亩水稻作物割晒工作全面有序展开,奏响了秋收乐章。


乐章中,有机声“隆隆”、笑声朗朗,更有亮眼的数据:今年全市水稻预计产量超过80万吨,较去年增6000吨。


2025上半年GDP 副本.png


仓廪实而民心安。今年以来,眉山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举办第三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开展“百名专家下田间·科技助力提单产”行动、高品质“东坡大米”技术攻关和食味品鉴活动,切实推进粮食生产,打牢全年粮食丰收坚实基础。


关键词:稻田丰收


喜悦在田间流淌



“三、二、一……开镰!”日前,在东坡区思蒙镇金黄的稻田里,伴随着“隆隆”响声,多台收割机正来回穿梭作业。切割、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稻穗迅速“变身”为金灿灿的谷粒,被装载进运输车辆,卸完稻谷的收割机再次回到田里继续“奋战”。今年,思蒙镇水稻预计总产量近3万吨。


在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村民正抓紧收割水稻。眉山融媒记者 廖波 摄 (1).jpg

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村民正抓紧收割水稻。


在太和镇永丰村,同样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数台收割机在高标准稻田里来回穿梭。


“今年我种植了大约2000亩水稻,根据专家们的测产统计,预计亩产800公斤。水稻收割完毕后,下一季作物接着种植小麦,增加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说。


“今年主要品种有甬优4949、麟两优华占等。这段时间,从省、市、区各项测产数据来看确实很不错,最高亩产890公斤,平均产量较去年提升5%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东坡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朱永忠说。


“庆丰收▪享生活”丰收运动会。.jpg

“庆丰收·享生活”丰收运动会。


丰收喜悦共分享。近日,太和镇在“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永丰村举行“庆丰收·促发展”农村趣味丰收运动会。200余名“乡村运动员”齐聚田间地头,以割稻谷、徒手剥玉米、稻田摸鱼、拔河等农趣赛事欢庆丰收佳节。


运动会紧扣主题,将传统农事与趣味竞技深度融合。在“收割稻谷”比赛中,村民分工协作,镰刀飞舞间尽显农耕智慧;“稻田摸鱼”环节水花四溅,欢笑声此起彼伏;拔河赛场,选手们齐心协力,充分展现“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太平和顺”的太和精神。活动现场还设置徒手剥玉米等特色项目,让参与者重拾传统农事记忆。


“这样的体验很特别,大家乐开了花。”参与人员张勇高兴地说,活动弘扬了传统农耕文化,也增强了大家爱粮、护粮、惜粮的意识。


金秋时节忙丰收。纵观全市各地,金黄稻田里,农机来回穿梭;纵横田坎上,党员干部与农户倾心交流;农家院坝中,成片稻粒铺陈在阳光中,散发出阵阵香甜……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5万亩,目前收割已接近尾声,预计产量超过80万吨,比去年多6000吨。


关键词:藏粮于地


产粮宝地提质增效



日前,仁寿县富加镇金钟村,金黄的水稻随着起伏的山形层层铺展,别有一番风景。“这一片以前都是荒山荒坡,改造后成了良田,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钟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通过修道路、通沟渠、建提灌、调田型等内容的改造,该村700余亩荒山变成了良田,造就了“水稻上山”的景观。


航拍金钟村粮食产业。.jpg

航拍金钟村粮食产业。


“我在这里承包了600余亩土地,今年水稻收获喜人。”业主冉继忠说,水泥路、规整田型和机械化作业,让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各环节都变得省心省力。


同样,在丹棱县仁美镇安溪河畔约2000亩的退园还耕示范基地内,金色稻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田间驰骋。从高处俯瞰,这些稻田与蜘蛛网般的路网,以及错落有致的农房、果园构成了一幅立体绝美的乡村图景。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片。.jpg

近年来, 丹棱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年前这里是低质低效且低洼易涝的零碎果园,经过三年的高标准改造,已成为展示丹棱县“天府粮仓”示范片建设的重要窗口。


粮食土中生,有地斯有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推进产粮宝地提质增效,是促丰收的生命线。


近年来,眉山严守红线、筑牢防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数量、质量稳步提升。2022—2024年,全市恢复补充耕地超过20万亩,当前耕地面积228.57万亩,已超过2019年耕地面积5.09万亩。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耕地保护三十条措施和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创新开发“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构建“空、天、地、网”全方位监管新模式。制定长效推进撂荒地整治八条措施,探索村集体经济兜底、国有企业“购买服务”“招引合作”“自主经营”等整治模式,实现撂荒地整治动态清零,经验成为全省典型。


又是一年好“丰”景。.JPG

又是一年好“丰”景。


保护更要提质。眉山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全省首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被列为全省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市。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19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万亩、恢复水田2.23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149.9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64%。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投入,平坝区和丘区每亩建设标准分别提高至3800元、4000元。完成岷江、青衣江、沱江等流域河段9处防洪治理工程,东坡蟆颐堰等7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青神青龙水库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域推进现代化灌溉试点,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关键词:藏粮于技


良技护航稳产高产



今年夏粮丰收,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播面27.5万亩,比上年增长1.9%;单产263.6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2%;总产量7.3万吨,比上年增长3.1%。


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127.7万吨,2024年达到128.0万吨,2025年有望再创新高!


数据让人兴奋,丰收来之不易!


丰收之光.jpg

丰收之光。


眉山坚持科技兴粮,夯实粮仓根基。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共建水稻、玉米大豆科技小院,建成全省唯一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研发平台,累计试验新品种400多个、实施科技项目50项、示范推广新技术68项。连续9年与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团队联合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培训新技术、普及新成果,2024年参赛业主284个,规模种植面积达9.1万亩,竞赛田块最高亩产达893.1公斤。


同时,加快种业振兴,用良种壮“粮芯”。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创新攻关等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建立杂交水稻育种材质选育和品种研发基地,鼓励“高校院所+育制种企业”联合攻关,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3个,新培育国审水稻品种9个,初步形成以杂交水稻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深化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配套建成制种信息中心、种子烘干加工仓储中心等一体化设施,制种亩产稳步递增至245公斤。目前,全市杂交水稻制种能力面积8万亩,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年产水稻种子460万公斤以上,良种普及率达99%。


在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村民正抓紧收割水稻。眉山融媒记者 廖波 摄.jpg

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提高机械化水平,“良机”深耕粮田。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以机适地”农机适应性试验,研改制玉米精量播种机等推广机械化作业,推行订单专项作业、托管全程作业、承包自主作业等模式,建立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9个。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指导意见,将粮食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实行应补尽补,全市农机具保有量达46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0%。


粮食稳则人心稳、大局稳。眉州大地“丰”景如画,令人振奋、充满期待!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