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肖倩

工作中的王光宇。
“汉服传统配色讲究‘六色六相’,六色指黑白青红黄玄,六相指北西东南地天……”说起汉服知识,23岁的汉服设计制作师王光宇头头是道。
3年前,王光宇无意间闯入汉服世界,便与汉服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从事汉服设计制作行业,计划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汉服设计、制作、推广当中去,“我和广大同袍一样,希望大家认识汉服,了解汉文化。”王光宇说。
前辈引领 确认目标
王光宇和汉服的结缘,与自己的母亲息息相关。他母亲是一名裁缝,有20多年的服装设计制作经验,耳濡目染之下,大学时,王光宇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
2013年,汉服爱好者九山(网名)闻名上门,请王光宇母亲帮忙制作汉服。那年,王光宇正在读大一,为了锻炼儿子,母亲向九山推介了他,由他根据九山的要求制作汉服。
九山博学多识,多年来,热衷于推广汉服,汉服多样的款式、配色的讲究、配饰的学问……他都一一跟王光宇讲来。眉山三苏文化氛围浓厚,王光宇深受影响,从小便对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感兴趣。九山讲述的汉服世界深深吸引了他,他决定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设计制作汉服,为汉服的推广出一份力。
今年6月,王光宇大学毕业,他不想进企业工作,天天思考着自己踏入社会的就业方向。这时,九山找到了他,邀请他担任本地汉服协会的服装设计制作师,为自己的爱好工作。九山的提议一下子让他豁然开朗,既然自己如此喜欢汉服,何不将汉服设计制作当成事业来做。于是,23岁的王光宇走了一条与班里同学截然不同的道路,毕业后,通过设计制作汉服,助力汉服推广。
从零开始 不断成长
对于王光宇来说,3年的汉服设计制作经历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过程。汉服不只是一件衣服,它包含着汉民族的传统礼仪、道德等内容,与制作时装相比,有太多的不同,而王光宇在学校学习的是时装设计制作。第一次动手,他只能根据网上能找到的有限资料,以及九山的描述,动手做衣。当他将成品给九山看时,九山摇摇头,指出了衣服存在的许多错误。
幸好,王光宇的热情并未被初次失败影响,在九山和母亲的帮助下,他重新出发。九山为他讲解汉服形制,找来样品作参考;母亲指导他比尺寸、画线、打记号。经过3年的练习,如今的王光宇制作汉服得心应手,“这些都是基本功,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汉服涉及的文化内容太丰富了。”王光宇说。
2015年,王光宇接到一笔单子,来自泸州的一对恋人想要举行周制婚礼,向他定制了一套婚服。周制男士婚服称为玄端,为上衣下裳制,这个形制在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王光宇只能根据网上的资料做了一件样衣,并请九山特地从外地回眉,确认衣服形制。
九山一看衣服,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汉服制作容不得一丝马虎,王光宇打起精神,在九山的监工下,一点一点修改,终于做出了合格的玄端。“我发现设计制作汉服真的要考虑细节,他不像时装,有许多可供发挥的地方,汉服需要按照传统来。”
同袍相伴 期待创新
近几年,汉服宣传活动初见成效,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几乎没有被误会的风险。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因为同一件民族服装,他们相识、相知,为宣传一件衣服、一种文化努力。
今年3月,王光宇到成都采买制作汉服所需要的布料。在成都火车北站,一个女孩子不时地看着他,王光宇心想,这多半是位同袍。果不其然,在观察了王光宇2分钟后,女孩子鼓起勇气,走到他面前,说:“你穿的是汉服吧!”
当时,王光宇穿了一身时装,只在外面搭配了一件褙子,两个人一下子就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立即就汉服的日常化展开了话题。“刚开始接触汉服,如果怕穿整套太惹眼,可以选择汉服单品搭配日常服饰,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周围的人认识汉服。”王光宇建议。
王光宇年仅23岁,具备年轻人的跳脱张扬,这一点正好表现在他的汉服设计上。将珠片、亮片缝到衣服上;将长裙收短,配合时代审美;在汉服中融入欧洲宫廷服装的元素……想法虽多,王光宇却不打算立刻实践,“现在不认识汉服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现在对汉服设计做出创新,可能会造成大家出现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