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从“下乡”到“进城” 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7-02-21 08:27:13      

责任编辑:


——“村晚进城”叫好的背后 
 
眉山网记者 余毅 严丹玫 文/图

 
“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上来自仁寿专场的变脸吐火表演《蜀中情》。 
 
 
基层群文花正艳,万紫千红总是春。
 
2月9日-11日,在眉山城区的苏轼公园、金罗马广场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6场“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活动轮番上演,受到市民热捧。
 
“送文化下乡”是常态,“送文化进城”倒是新鲜事,且送来的是乡土文艺和民间文化,更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这正是近年来我市基层群众文化如火如荼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文化下乡”到“文化进城”,我市逐步培植起城乡文化繁荣的基因,而这种文化基因凝聚的是一种令人鼓舞的文化之气。
 
用“新”感受“村晚”魅力 
 
“这个《牛儿灯》节目真不错,既搞笑又活灵活现。”“洪雅专场的节目好看,把当地的特色都展现出来了。”……2月9日-11日,在眉山城区的苏轼公园、金罗马广场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常常可以听到市民称赞的声音。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各区县委宣传部、区县文广新局和市文化馆承办的“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轮流到城区汇演,两区四县各乡镇、街道的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为观众奉上一个个精彩节目,具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场场爆满”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各个区县为了准备好这场演出,从个人到单位,可谓煞费苦心。
 
东坡区专场演出的《闹元宵》舞龙队中,有位老人叫胡淑英,来自东坡区修文镇,今年已经76岁。“自己喜欢,也经常出来唱唱跳跳,这次舞龙是临时说起的,只用了3天时间排练。”胡淑英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时间虽紧迫,但质量必须跟上,于是那几天为了准备节目,胡淑英加班加点排练。
 
“我们挑选节目的原则不仅要体现彭山本土特色,还要考虑到传统春节的演出就要体现民俗、‘非遗’的东西。当然,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节目的文化内涵、娱乐性和观赏性也是必备的。”彭山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璐秀介绍说,此次参加乡村春晚的10个节目是从该区近百场乡村春晚中筛选出来的。
 
在彭山区,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支“一乡一品”民俗文化队伍,即一个乡镇一个民俗文化品牌,除了经常邀请本土专家进行指导,常态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促使队伍水平不断创新、提高。以严要求、高水平办好“村晚”喜过节,只是我市基层群众文化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全市共举办“乡村春晚”活动508场,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彰显新农村新风尚,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新颖特别的文化“自助餐”。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好戏送到家门口,百姓乐在心里头。”从前,一场场文化送下乡,深受欢迎。但,“送文化”,村民始终是被动的,而“种文化”,发挥村民自身主动性,生于兹长于兹的文化才有长久生命力。
 
基于此,我市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355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38个,农家(社区)书屋、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均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参与文化活动和享受文化服务。
 
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发挥基层文艺骨干示范带头作用,帮助基层建立文艺队伍,实现了村村有特色文艺队伍,把文化真正“种”在基层。
 
“种”了种子,辛勤浇灌和培育,自然就会开花结果。基层文化资源的丰富,带动了农民对文化的热忱与积极性,也涌现出了一批像王作平、文德祥等热爱文化、热心公益的百姓,建立起民间众筹的“文化院坝”,将乡村文化的根基“种”得更牢更深。
 

 
丹棱作平文化大院的民间众筹村晚演出现场。 
 

 
“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上来自彭山专场的民俗表演《龙腾寿乡》。 
 
2016年春节,丹棱的“德祥文化大院”举办了一场农民自编自演的“乡村春晚”,引来了诸多关注。此后,“乡村春晚”如同野火燎原一般,在眉山大地上迅速铺展开来。今年春节,“作平文化大院”联合邻村8个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共同举办了一场民间众筹村晚,更是受到了群众喜爱,受到国家、省、市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一场“乡村晚会”,既是村民联欢、欢度春节的舞台,也是文化传承的舞台,更是以文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基层文化建设成果的舞台。“挽起裤腿下田是农民,洗净泥巴上台是演员”正是村民们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也在我市各乡镇蓬勃发展,将乡村文化发扬光大。
 
“从‘文化输血’到强化‘造血功能’,乡村文化得以真正的安家落户。”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的自发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农村文化也就‘活’起来了。”
 
搭好平台城乡互动
 
开了花,结了果,果子好不好,得众人评。那就让农民在自家门前唱大戏的同时,也到城里亮亮相,让更多人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风采。
 
“群众演群众看,这样的活动接地气,整得好。最让我感动的是小品《坝坝会》,让我想到那些‘第一书记’。”观看完东坡区演出专场后,城区的张大姐说,群众演自己的身边事,更能打动人。她还说,以前看的演出都是专业演员表演的,没想到现在的“村晚”水平也这么高。
 
事实证明,这样的交流是成功的。开展这样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将带着鲜活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带进城,让农民从文化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城乡文化互动,一方面,让农民感受到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也让城市居民看到了农村新变化,另一方面,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文化联姻”发挥了作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从前,我市有许多民俗表演活动,大家在村里演一演,自娱自乐一番也就完事。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俗表演有了到城里演出的机会,村民对演出的热情空前高涨。城乡文化互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送进城,让城里人切身感受到农村文化,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促使一批年代久远、亟待修复的传统艺术等得以重放光彩。
 
“首次举办的全市乡村春晚汇演反响不错,今后我们将多举办此类活动,多请农村文化进城。”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继续探索文化“送下乡”到“请进城”这条文化惠民新模式的道路,完善乡土节目库,鼓励基层群众自办文化活动,鼓励城乡文化互动,使群众能享受丰富、低价、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