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文化建设篇:实施“文化立市” 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1-11 09:53:22      

责任编辑:



岷东新区大学城开始招生。
 

东坡湖夜色。
 

苏辙公园全景。
 

苏轼公园。
 

东坡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
 

眉山文化产业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
 

电子阅报屏。
 

中国泡菜博物馆。(资料图片)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山是一座拥有东坡故里、中国词乡、诗书古城、长寿之邦等美誉的城市;是一座孕育滋养了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三苏父子,长安画派创始人、“东方梵高”石鲁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文化立城、文化立业、文化立人”,打造以“一城、一湖、一岛、一楼、一观、一路、一带和四园”为重点的东坡文化核心圈等创造性的构想……
 
如今,我们看到,早已奔涌在眉山骨子里的精气神外化为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东坡宋城”,外化为可以触摸的光辉闪耀的“两宋荣光”,外化为“中国竹编之乡”、“中国唢呐之乡”,外化为眉山东坡大舞台、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外化为一批全国知名作家,外化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文化融入了我们的城市,融入了我们的工作,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文化立城
 
文化脉动诗书城 “以文立城”展新颜
 
眉山网记者 余毅
 
镜头
 
连日来,一场“大美眉山摄起来”活动持续开展,受到众多市民的热切关注。《灯映照诗书城》、《云锁眉州》……一件件摄影作品不仅展现出眉山城市建设之美,更勾勒了“十二五”以来眉山“文化立城”的动人芳颜。
 
现在的眉山,不仅有城市地标彰显特色文化,还有文化街区提振城市品质,美化城市环境的文化景观比比皆是。远景楼、古城墙遗址恢复和三苏祠维修再现等,构成了城市文化地标;“两宋荣光”眉州大道、东坡宋城等城市街区深度融入“川西宋式”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城市景点;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四大主题公园建设描绘了眉山城市画卷,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越来越上档次的休闲、健身场所。同时,各区县的文化立城项目也竞相登场:东坡区建成了泡菜博物馆、泡菜风情街,彭山区建成了千亩滨江文化体育湿地公园……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用城市地标彰显特色文化,依托“文化符号”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中,眉山坚持突出文城一体、景城一体推进城市建设,卓越的远见与手笔,成就了一座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名城”。
 
见证
 
2008年9月,广西人张萧然满怀憧憬来到眉山求学。从那时起,她就与眉山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毕业后,她留在了眉山。
 
“最初到眉山读书,就是被东坡文化吸引。后来在眉山工作、生活,逐渐习惯了这座城市,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她觉得,眉山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城市越来越漂亮,“好像一夜之间修起了好些漂亮的公园,拓宽了道路,蓝天白云鲜花盛开,东坡湖边灯火辉煌,美丽风景令人艳羡。”
 
张萧然说,她在湖滨路买了房子,一出家门,不管往哪里走都是美景。饭后和丈夫到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逛逛或沿着亲水平台走走,一天的疲倦和烦恼也消失殆尽。去年国庆,父母来眉山,她以东道主的身份带着他们游了眉山,从大气宽阔的“两宋荣光”眉州大道到古意盎然的东坡宋城,从引人入胜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到清灵雅致的苏辙公园等,老人看得目不暇接,直嚷着要到眉山定居。
 
“眉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建设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更让它脱颖而出。”张萧然说,在眉山生活,和一二线城市比起来,没那么大压力,和小城市比起来,现代都市形态及各类配套更加完善。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眉山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越来越宜居,定居眉山的“新眉山人”张萧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作为这座城市近些年变化的见证者,她希望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年轻城市,能进一步迸发城市活力。
 
举措与成效
 
没有传承,再丰厚的文化财富也难有价值。
 
“将东坡文化元素全方位注入城市建设,坚持点、线、面结合,推进‘一城、一湖、一岛、一楼、一观、一路、一带和四园’项目建设,精心打造融文化性、历史性、时代性为一体的城市风貌、地名标识。”这是眉山在定义城市发展方向时所做的标注,“十二五”期间,眉山城市建设依托“文化符号”彰显城市独特文化魅力,建设中镶嵌文化元素,管理中体现文化灵魂。
 
规划是引领,规划是龙头。眉山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融入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东坡文化内涵。编制《东坡文化布局总体规划》等11个城市规划,描绘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发展蓝图。同时,邀请文化专家担任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严把城市规划环节的文化关,文化部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评审,严把城建项目的风貌关。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眉山在城市建设中也镶嵌文化元素,并有序推进重点项目。通过打造主题文化公园和纱縠行、古城门等历史遗迹,还原眉山厚重的文化积淀。用创新设计的古典斗拱灯、传神的苏辙像等映衬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城市的文化承载。“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东坡宋城Ⅰ期工程和“一街一传奇、百步一故事”群雕;“两宋荣光”眉州大道项目全面完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苏辙公园等项目相继建成,完成中华东坡国医馆项目立项和施工图设计。
 
文化立城,从建设到管理,文化灵魂都不能缺少。“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提升了三苏祠、三苏纪念馆核心文化区的展陈展示,塑造东坡宋城、远景楼等文化地标的文态、业态,充分运用东坡诗词名言名句命名街道、建筑和景区景点,增强城市文化灵动感。“4·20”灾后重建,完成三苏祠建祠以来最大规模的古建维修;投入2610万元完成眉州古城墙北段维修保护工程。全市文物单位“国保”数量增至13处、“省保”达34处;全市“非遗”项目增至189个,青神竹编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出台《东坡宋城景区管理办法》《东坡宋城业态调整扶持政策》,景区管理更加规范,秩序和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同时,县域城市文化格局也初显。
 
从历史荣光到现实美景,从散落的文化明珠到成片的集群展示,每一处都是这座文化之城的醒目标志。走过“十二五”的千载诗书城,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赋予城市文化灵魂,不断提升着城市的品质、丰富着城市的底蕴,让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拔地而起。
 
文化立业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打牢文化事业基础
 
眉山网记者 张玉
 
镜头
 
2015年12月26日,冬日的阳光照射在苏辙公园里,不少市民在逛公园的同时还欣赏了书法展,真是好不惬意……这样的情景要搁在5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如今,眉山不仅多了许多休闲娱乐的公园,还修建了许多公共文化设施,这不,苏辙公园里创建的1650平方米的眉山市文艺活动中心和苏东坡书法艺术院,让全市的文艺爱好者拥有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眉山老百姓能够与文艺零距离接触。
 
“图书馆里环境好,服务也好,读书的氛围也很浓厚。”当天下午3点,家住眉山城区同升小区的张静兴冲冲地来到市图书馆,如今,她改变了过去每逢节假日出去逛街的习惯,有空都会上图书馆看书,“市图书馆环境好,阅览室不仅为读者免费提供饮用水,还设置了便民服务箱,为读者免费提供纸、笔、书签,这些改变让越多越多市民爱上了阅读。”
 
见证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文化立市”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欣慰的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眉州大地,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已呈蓬勃之势。
 
“坦白讲,几年前,眉山的公共文化设施还很缺乏,老百姓没什么业余生活,只能靠摆龙门阵、打牌来打发时间。”对在外创业青年杨建中来说,虽然自幼喜欢书法,却没有合适的地方学习,他一直希望眉山能有一个供文艺爱好者学习的固定场所。
 
这些年,杨建中在外创业的同时,也关心着眉山文化的发展,当他得知眉山实施了“文化立市”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参与,并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后,他决定回眉山创建文化设施,“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作点贡献。”
 
为了选择合适的文化项目回乡发展,杨建中多次到山东、辽宁一带学习,发现当地有许多文化交流、学习、培训、展示和销售作品的地方,不仅让文艺爱好者有了固定的学习场地,也让他们的作品有了销售平台,他希望能在眉山打造一个这样的平台。
 
于是,在得知眉山要建设市文艺活动中心和苏东坡书法艺术院时,杨建中主动出资对苏辙公园雏凤阁进行全新打造,目前已建设了东坡学堂、书画展厅、名家工作室和协会工作室,活动面积达1650平方米,弥补了我市文联各专业协会活动场地和创作培训交流展览阵地缺失的遗憾,他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会成为眉山文艺爱好者和老百姓喜爱的“文艺之家”。
 
从萌生办文化的念头到真正参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杨建中的追梦之旅也映照了我们对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
 
举措与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立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文化融入了我们的工作,文化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文化打通了新眉山与历史的传承,文化搭建起新眉山迈向辉煌的桥梁,文化再造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新眉山。
 
在事业基础方面更加牢固,我市“五馆一中心”项目完成规划。五年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11250个,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建成13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农家(社区)书屋、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均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星级数字影院实现区县全覆盖。
 
文化事业如何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眉山给出了圆满的答案。这五年来,我市文化产业累计投入210亿元,保持了15%的年均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新建丹棱县包装印刷产业园、青神县竹编产业园,组建市属文旅公司开发文化资源,建成仁寿黑龙滩长岛、洪雅七里坪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大雅堂博物馆等10个项目入选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无到有,并增加到3000万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7800万元。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顺利完成眉山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广电网络机构320名职工身份转换和安置工作。大力发展新媒体,智慧眉山、眉山在线手机客户端用户超过2万户。
 
可喜的是,我市科教支撑更加强劲。四川工商学院建成招生,武警警官学院天府校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工建设,眉山已拥有10所高校,居全省第2位。成功创建1个全国科普示范县、2个全省科普示范县(区)、4个全国科普示范社区、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全省科普示范社区,初步构建起“以教促文、以教兴城”的发展格局。
 

“仰望东坡·大美眉山”美术作品展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了眉山的美术实力。
 

眉山市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
 

志愿者在为运动员做赛前准备。
 
文化立人
 
育文艺人才 创时代精品
 
眉山网记者 袁慧敏
 
镜头
 
日前,在第八届巴蜀文艺奖颁奖大会上,我市共有5位艺术家的作品获奖,位列全省第二,为眉山历史上最多。此次评选活动,我市推荐了近年来在全国专业性文艺大赛中获奖的文艺家参加评选。最终,杨江帆、余启翔、陈云华获特殊荣誉奖,辜志勇获美术奖银奖,陈敦良获特殊荣誉奖提名奖。
 
这是我市“文化立人”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重视文艺工作和文联建设,把“以文化人”作为重点工作。自提出“文化立市”以来,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文化精品纷呈,“文化立人”得到绝佳诠释。
 
眉山是散文的故乡,散文传统源远流长。“十二五”期间,特别是“文化立市”以来,我市立足散文创作,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创建“中国散文之乡”,为全市散文作家搭建文学交流平台。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省市级作家协会和散文学会会员近300人,散文作家出版个人文学专著170余部,公开发表4000余万字。2009年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在我市挂牌,2015年6月成功创建“中国散文之乡”,并邀到贾平凹、舒婷、阿来等200多名全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莅眉创作采风,为“文化立市”添新香,提升眉山影响力。
 
五年来,眉山以浓厚的文化底蕴“滋养”文艺人才,使文化精品纷呈。“十二五”期间,创作出展示眉山建设成就的书画作品1000余件、眉山特色元素歌曲200余首、优秀形象歌曲60余首、优秀单件文艺作品3000余件。其中,入国家级、省级展及获国家级、省级奖800余件。不仅如此,还公开出版《品中国文人》等100余部优秀著作。
 
见证
 
在良好的创作氛围下,文艺人才不断涌现,辜志勇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油画作品入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提名奖。作为居住在外地的眉山籍画家,他对家乡的文化发展感慨颇多,“这几年,文化活动不断增多,为我们提供了更宽阔的展示平台。”他不仅多次参加我市相关油画展,还连续几年斩获“苏东坡文艺奖”奖项。
 
2014年,辜志勇创作的《老城新貌》,参加“印象新眉山”五人油画展。“眉山不断发展,现在有了油画展。”他说,如今,眉山的文艺汇演增多,还举办展览,架起了文艺家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眉山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政策越来越好,让我们对创作更有信心。”2014年,辜志勇申请到“眉山骨干文艺家进京培训补助”后,前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正是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才让文艺人才有机会学习和提升,今后他想回到家乡,在眉山这片土壤上继续创作。
 
不仅是艺术家,普通市民的生活也在发生改变。“这两年,眉山文化在不断发展,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小李是市级机关单位职员,也是东坡区作家协会成员之一。除了因工作需要参加文艺活动,她还常常和作协成员一同深入乡间采风,交流创作,“文化活动不断增多,让我在参与中感受到东坡文化的魅力。”
 
举措与成效
 
在文化氛围熏陶下,文艺作品佳作迭出。画家邓枫的作品《父老乡亲》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书法家杨江帆作品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兰亭奖三等奖、第十一届中国书法展获奖提名……如果说文艺精品象征着城市文化的某种高度,其背后所蕴含的文艺创作力量则展示了城市文化的厚度和宽度。为打造更优质的文艺人才生态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文艺工作体制机制,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先后出台了《眉山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管理办法》等,改进“眉山市苏东坡文学艺术奖”,新设“广电节目政府奖”,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和激励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实现出作品、出人才“两手抓、两促进”。
 
除了政策支持,我市还加大文艺人才的发掘培养,建立文艺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同圆中国梦·共建新眉山”主题,创作了一批有思想性、艺术性、深受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为更好地育人,我市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本土文艺领军人物培养工程、文艺拔尖人才引进工程、文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和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壮大工程,培养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引进文艺拔尖人才,扩大基层文艺人才队伍整体规模,优化基层文艺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同时,为了提升文艺人才创作水平,我市举办文联公益大讲堂,邀请国家级、省级著名作家、书画家、音乐家、摄影家到眉山举办讲座40余期,参训人员8000余人次,文艺人才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立人”,人才是关键,群众是重点。在“十二五”期间,眉山市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开展,文化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其中,以宋词为主题的原创大型实景文艺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宋词雅韵”等打造出品牌,并举办了四届东坡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50余次。此外,还开全省先河举办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首次承办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眉山活动,首次引进省歌舞剧院举办了“东坡月·眉山情”惠民演出,组建“文艺小分队”深入村头巷尾开展活动,常年不断地送文化下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立人”与“立城”、“立业”交相呼应,为眉山“文化立市”插上腾飞的翅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眉山 凝聚发展新动力
 
眉山网记者 熊莉
 
镜头
 
“老人家,您要去哪儿?”2015年12月3日,眉山东站的公交站台前,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缓慢进站,见此情形,驾驶员张建群赶紧停好车子上前帮忙。
 
“我去赶车。”老人家指着一旁的客运站。“我送您过去吧。”随即,张建群推着老人朝目的地走去。
 
看到老人满脸的笑容,路过的人们无不为此感动。是的,这就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平凡的小事,却折射出眉山文明、友爱的形象。
 
2015年12月9日,我市举办了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为王雪梅、李俊英等10位道德模范颁奖,他们有的助人为乐,有的见义勇为,有的诚实守信……他们最小的只有21岁,最大的已经55岁,他们的事迹持续感动着人们。
 
“道德模范是鲜活的价值观,社会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模范的力量来推动。”市文明办工作人员湛永川说,希望用榜样的力量来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文明素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见证
 
“在我看来,这些年眉山的变化太大了。”彭山区保胜乡敬老院护工江桂英谈起“十二五”,心里乐滋滋的。
 
“这五年也是我在敬老院服务的五年,五年来,我不求有功,只求心安。”江桂英刚到敬老院时,院里条件差,待遇也非常低,她凭着对老人们的一颗爱心坚持了下来。
 
“能为老人服务是件荣幸的事。”江桂英选择走进敬老院服务老人,不怕脏不怕累,只要有空就去老人们的房间坐坐,陪老人们聊天解闷,给老人们端茶递水,带老人们去检查身体,为老人安排健康的饮食……通过努力,她成了老人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孝顺女”。
 
“善待老人,自己也会得福的。”江桂英总是这样教育身边的孩子,老人们辛苦一辈子,老了应该受到尊重和善待,她愿意为老人们服务,为敬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五年来,我自己也成长了,心里对服务敬老事业更加坚定了。”江桂英说,这五年,她看到了国家政策对老人的重视,看到了社会对孝老敬老的关注,也体会到了服务老人的快乐,接下来,她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老人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举措与成效
 
“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并结合全市实际,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取得了可喜成效。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市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园区、企业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各类“最美人物”评选活动,评选省、市级道德模范36名、“中国好人”“四川好人”35名。扎实开展诚信体系建设、道德模范宣讲、百姓故事会等主题实践活动。
 
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围绕眉山发展大局,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得到普遍提升。成功创建第三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成绩连续四年位列全省前三位;创建全国文明村镇6个、全国文明单位5个,省、市、县级文明村镇469个,省、市、县级文明单位1108个。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教育,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59个,惠及10余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建成眉山市心理成长指导中心。争取“西部助学计划”等项目资金帮扶贫困大学生30名,向中小学校捐赠电脑300余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广泛开展“少年强——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工作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和工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眉山未成年人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
 
广泛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市志愿者服务总队,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751支,志愿者人数达26万余人,形成了涵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邻里互助、文明劝导等“一月一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近2万次,惠及群众200万余人次。建成“文爱家园”项目3个,成功孵化“爱心联盟”“李妈妈爱心团”等一批优秀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涌现出王作平、李俊英等全国、全省优秀志愿者20名。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