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丹棱:从头话大雅 小县大人文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5-26 09:45:55      

责任编辑:雷尧


1.jpg

  老峨山。 


  眉山网记者 林茂春 文/图


  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邛崃山支脉总岗山南麓,大雅之城——丹棱便坐落于此。


  丹棱,古称南安,又名齐乐,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叫做丹棱县,迄今已1400多年。


  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丹棱与“大雅”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后人称为“诗书义三杰”的杜甫、黄庭坚、杨素超越时空的交汇,让大雅之魂落地丹棱;如今,丹棱更是以弘扬大雅文化为核心,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打造中国大雅文化之乡。


  看,大雅之堂如何拔地而起?听,大雅之音已在丹棱上空重新奏响。


  【千古一梦大雅堂】


  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正殿门楣上黄庭坚手写的“大雅堂”门匾,遒劲潇洒,大气磅礴……走进丹棱文化地标大雅堂博物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静下心来走近大雅堂的前世今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48岁的杜甫为摆脱中原战乱,来到成都,期间创作“两川夔峡诗”近千首,在数量上占到杜甫全部诗作近三分之二。这些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造诣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为后世所器重,研究、追仿者代有其人。


  对杜甫高度推崇的黄庭坚便是其中之一。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杜甫入川236年后,51岁的黄庭坚也来了。“自予谪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见到“偶像”见过的风景后,黄庭坚萌生了书刻杜甫巴蜀诗以传承中国大雅文化真精神的心愿。“而目前所见,碌碌不能办事,以故未尝发于口”。直到哲宗绍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年),54岁的黄庭坚离黔州,抵戎州。


  丹棱人杨素得知消息后,从家乡丹棱出发,水路兼程,长途跋涉,风尘仆仆赶到戎州拜访黄庭坚。同样崇尚杜甫诗风的两人一见如故,交谈愉快,最终达成誓约——由黄庭坚手书杜甫两川夔峡诗,杨素刻石造屋,在丹棱建大雅堂。自此,由唐至宋,由中原河南、中部江西到西部巴蜀,杜甫、黄庭坚、杨素穿越时空的三人行,交叉孕育出了千古一梦:中国丹棱大雅堂。


  此后,大雅堂屡毁屡建。据不同时期的县志记录,1949年以前,丹棱已经至少有5次以“大雅”为名的重建。而从古至今,深受大雅文化浸染的丹棱人始终念念不忘重建大雅堂。直至2014年1月25日,历经数年筹备和恢复性重建,大雅堂重新揭开面纱,终圆千古一梦。


  【形胜之地 浑然不俗】


  “(大雅堂)不置他郡县而置丹棱,不贻他人而贻杨素,何也?”清代丹棱“三彭”之一的彭肇洙在其《大雅书院碑记》中提出此问。而此问的答案便在丹棱的山水和人文之中。


  丹棱是形胜之地。“蜀国多仙山”,古代丹棱位列其中。


  宋时即已声名在外的丹棱“三山”,分别是如今县城以西30公里的老峨山、城南15公里的九龙山和城北7.5公里的龙鹄山。


  老峨山自唐代起就是佛教胜地,名重西蜀,相传曾有48庙36观。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庙会沿袭至今,香火鼎盛。老峨山与峨眉山同属邛崃山脉,山中名胜古迹大多与峨眉山同名,民间传说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因此得名“老峨(眉)山”。登上金顶,其上平坦,360度的开阔视野展现出无限风光。


  九龙山则以秀丽多姿见长,因山中金牛湖两岸九座山峰延绵起伏,远看犹如卧龙汲水得名,如今已是省级森林公园。山腰处竹林中的竹林寺,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始建于晋武帝时期,原名浄众寺,唐元和年间因寺周竹林茂密改此名。丹棱古八景之一的“竹林烟月”便是指这里。


  龙鹄山生态与人文深度融合,可谓丹棱景观之冠、川西名胜翘楚。此山在唐代即为蜀地西南道教圣地,又是佛道共居同处的场所。山中茶马古道一段380多级在岩石上锉出来的石梯旁,是唐代丹棱女道士成无为当年修炼的龙涎洞;山腰处的“松柏之铭碑及摩崖造像”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峰上,李焘读书、讲学、著书的“巽岩书屋”……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朝白塔,郑山、刘嘴摩崖造像至今矗立,唐代茶马古道遗迹犹存,摩崖石刻规模壮观,四川省传统村落顺龙乡幸福古村游人如织……丹棱小县大风景,山川形胜,浑然不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寄托着丹棱人民的喜怒哀乐,仿似在为这片多情的土地呐喊。


  【人文之邦 代有翘楚】


  古典高风代有翘楚,翰墨华章不绝史乘。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名篇《为学》的作者彭端淑曾说:“吾乡(丹棱)人文之盛几甲天下”。细览丹棱历代文人,丹棱当得起“人文之邦”的称号。


  到宋一代,丹棱精英已成方队,名声在外。以《(嘉庆)眉州属志》卷十一《士女志》褒扬的唐宋丹棱人为例,有僧可朋、陈咏、石扬休、杨洵、史克恭、唐彦通、唐庚、孙道夫、李焘等,俨然成阵,堪称唐宋丹棱人才的高原,而其中的高峰,当属“三唐”“七李”和“三彭”。


  “三唐”指唐庚与其父唐淹、其子唐文若,均以文采享誉当时。


  唐庚是丹棱唐河乡人,北宋诗人。宋哲宗绍圣(1094年)进士,宋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唐庚受株连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年仅51岁。唐庚擅长诗、赋、政论文,皆脍炙人口。他主张真实反映现实,“笔下无时俗,胸中有岁寒。”唐庚被誉为“小东坡”,他钦佩苏轼的诗才和人格,但文章学司马迁,诗歌学杜甫,风格与苏轼不同。唐庚死后,其作品方在京城出版,一时“洛阳纸贵”。现存《唐子西集》《唐眉山诗集》《眉山先生文集》《眉山诗抄初集》等八十多卷。


  唐淹,生卒不详,是北宋经学大师,学识博杂,乐于助人,一生授业数百人,被尊称为“鲁国先生”,著有《五经微旨》《春秋讲义》等。


  唐文若曾任多地地方官,体恤民情,政绩突出。通判遂宁府时,大水淹城,唐文若赶到城墙上发放库钱救济灾民。他为水患灾民21万人勉力赈济、减免数年税赋,灾后又筑长堤,自此无水患。秦桧死后唐文若入京,加直敷文阁。著有《文思箴》和《遯庵文集》。


  “七李”指李焘和他的六个儿子李垕、李坖、李塾、李垈、李壁、李填。尤以李壁、李填为一时俊彦,故而又有“三李”父子之说。


  李焘是丹棱龙鹄村人,南宋史学大家,其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李焘18岁便中眉州解魁(乡试第一名),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及第,先后在四川、湖北等地做了20多年的地方官,颇有政声。乾道三年(1167年)入朝为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此后担任内外官职多种,其中主持修史的同修国史、实录院编修等职最长。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以一己40年之力,独自撰成了这部980卷的史学巨著。此书记载了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至宋钦宗赵桓靖康北宋“一祖八宗”168年的史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书成第二年,李焘病逝。


  李壁和李填则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李壁于宋宁宗开禧二年进阶权礼部尚书,后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入南宋中枢军政权力机构,行使宰相权力。李填文韬武略,与兄李壁同榜进士及第,官至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机大务。二人死后分别获谥号文懿公、文肃公。


  “三彭”指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


  彭端淑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雍正十一年,彭端淑考中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乾隆十年,升吏部员外郎,旋迁文选司郎中。乾隆十二年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广东肇罗道署察使。彭端淑为官清正,一心为民,待民宽厚,常以“清慎”自励。乾隆二十六年,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彭端淑决定隐退,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的道路。但彭端淑主要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写出了《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等作品。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即出于本书。


  彭肇洙是彭端淑的弟弟。清雍正十一年中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乾隆十六年服阙补授河南道监察御史,严正不阿,遇事敢言。老年离职归乡。学识渊博,工诗好著,有《抚松亭遗编》二卷、《竹窗巽言》二卷等。


  彭遵泗在“三彭”中年纪最小,是清代诗人、学者。自幼聪慧,12岁时与众学童聚玩,有人指扇为题作诗,立就《咏扇上美人吹箫桥边》,其结句为“仙音不肯随风响,恐引刘郎渡石桥”想象奇绝,语惊四座。乾隆二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历官至江防同知。著有《蜀碧》《蜀中烟说》等。


  丹棱小县大人文,时空碰撞、天人交集,铸就了如今的丹棱大雅文化。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