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青神:竹编文化耀世界 唤鱼联姻传佳话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5-26 09:49:43      

责任编辑:雷尧


1.jpg

  俯瞰汉阳古镇。(资料图片) 


  雷同 眉山网记者 梁昊 蒋萍


  鸿化山口以南,平羌三峡以北,东倚龙泉山脉,西抵金牛河岸——青神就坐落于此。


  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的青神,是古蜀国“后户”。南北朝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3)设青衣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562)改名青神县,县名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是厚厚的文化底蕴。在青神这块山川隽秀的土地上,唤鱼池旁回荡着苏轼与王弗的爱恋,竹编技艺代代传承,中岩山寺超然出尘,汉阳古镇楼台亭榭千年沿袭,蚕丛、诺巨罗、陈希亮、杜敏求、杨泰之等无数的历史人物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他们的故事……


  青神,千年文化,潺潺不息。


  【青山绿水 秀气怡人】


  青神县,一条岷江穿境而过。东山、西山隔江对峙。山绵绵,水汤汤,茂茂森林,苍苍翠竹,颇有桂林山水的神韵。


  说到青神的山,最有灵气的就是中岩了。


  中岩以山水奇秀,林壑幽美而闻名,素以“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著称,引来黄庭坚、陆游、李白在内的一大批文人雅士,留下美妙诗篇无数。元符三年,来青神探亲的黄庭坚在中岩寺留下了一段“曲水流觞”的佳话。后来的文人争相来此,促进了眉山文人的交流和文化的发展。


  如水的时光冲走了中岩外表的繁华,其深刻的内在则被一一保留了下来,那满山的摩崖造像就是它昔日繁华的见证。畅游中岩,不难发现无论是山下、山腰还是山上,都密布着一些大小错落、高低参差,造型精美、神态威严的佛龛造像。这些唐代(诺巨罗在此开辟道场)到清代的摩崖造像,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文化”传奇。


  沿着被树木掩映的清幽小路,不远处就是承载着千年佳缘的唤鱼池。苏轼年少时曾随父负笈求学于此,一日在这池边游玩,发现群鱼应掌而出,提议美景应有美名相配,与山中求学的诸贤投笔竞题。最终苏轼父亲好友王方的女儿王弗差人从闺中送出带有“唤鱼池”三字的纸条与苏轼自拟的纸条不谋而合。其后明媒正娶,18岁的苏轼和15岁的王弗结为伉俪,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历史佳话。婚后两人举案齐眉、相伴学习、共同进步,还诞下苏家长孙苏迈,一起度过了最快乐幸福的时光。


  交流往来的古人们,跨越纵横山川,用脚步踩出一条条古道,孕育了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茶马古道、西南丝绸之路、官道在青神交错,从周边遗存的古迹,依稀可以分辨出往昔的光辉岁月。


  风光秀丽的岷江,滋养沿途万里,也哺育一代又一代青神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被岷江环抱的汉阳古镇从汉代开始得名,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成都与乐山、重庆乃至川外水上交通的咽喉。千年沿袭的楼台亭榭,青砖、木墙、石板街道,雕刻着神鸟、奇兽的古壁翘檐,相互毗邻的四合院和高高的风火墙,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清道光五年重建的“火神庙”,还有临街而坐叼着烟斗的老者,街口的盖碗茶、手工铁匠铺、蜿蜒的渡船栈道……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她的文化风貌,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在岷江水运的黄金年代,瑞峰是青神最富饶的乡镇之一,码头文化、佛教文化极为厚重。除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岩寺外,岷江东岸还有德云寺、三堂寺,西岸有报恩寺,都曾佛光祥和,香火升腾,真是一寺一景点,一寺一个美丽的传说。苏东坡夫人王弗故里瑞草桥、慈姥峰下慈姥泉、菱角香飘牝猪池、瑞峰崖墓群都是瑞峰古镇的文化旅游宝藏。为了纪念苏轼和王弗的爱情,每年“大端阳”这里举办的龙舟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沿岷江而下,绕过中岩,就进入美丽的平羌三峡。平羌小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由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峡区河道蜿蜒,江水碧蓝,两岸风光绮丽,留下了众多历史文物、遗迹留给后人细细回味。


  【群贤辈出 灿若星河】


  或许是因为江山秀气所聚,青神自古能人贤士辈出,到两宋时达到顶峰。


  从中唐到五代,中原大乱,兵祸连连之时,四川却维持着相对的和平安宁,经济文化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引来大量的“衣冠之族”迁徙于此。他们家学底蕴丰厚,藏书丰实。这种文化优势、家学传统,经几代人教育和传承后,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龚延明、祖慧合撰《宋登科记考》查到,青神县在宋朝的文科进士有22名,其中多集中在陈、杜、杨、程等家族。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第一次带王弗走马上任,以大理寺评事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辅助州官掌管文书。嘉祐八年(1063年)正月,眉山青神人陈希亮(字公弼)任凤翔知府,与苏轼同府为官。为官30余年,陈希亮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他疾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而且,他对古代桥梁建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时,却与陈希亮的四儿子陈慥成为了最好的朋友。陈慥箭术高超,然而陈慥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典故,就是他非常惧内。苏轼用“河东狮吼”来比喻其妻柳氏骂声之洪亮。


  在文学上,杜甫的后人杜敏求(约1039年~1101年),以博学闻名。据《四库全书》吕陶撰《朝请郎潼川府路提点刑狱杜公墓志铭》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战乱流落剑南,杜敏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之族子杜位(迁居青神)的后裔,父亲名字失载,自幼家庭教育较好,又聪明好学,七岁就会写诗,成人后以博学多才闻名于眉州。


  杜家也是人才济济,杜敏求之孙杜莘老,从小慷慨有大志,高宗绍兴十年(1104年),莘老省试得中,却不去参加廷对。皇帝知其才,遂赐同进士出身,授梁山军教授。莘老提出防备金兵入侵、保卫江淮的良策,并上书陈述时弊十事,被宋高宗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除此之外,还有勤学苦读卧不设榻几十年的杨泰之、泸州五峰书院创始人杨汝明、去世时令皇帝都辍朝的杨栋、摄邑有政声的杨大全……才子能人之盛,一时斐然。


  【匠心技艺 传承千年】


  苏东坡虽不是青神人,但青神人显然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等优美的诗文里得到灵性启发,在竹编技艺上颇有创新创造。


  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唐代文宗太和年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人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宋代,篾工巧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被称为“东坡宫扇”,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后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一竿竹子,本也平常。然而在青神人手中,竹编技艺代代传承,不断推陈出新,精湛技艺享誉中外。


  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编织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的惊世之作,如《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


  近年来,青神建成了中国唯一的竹编艺术博物馆,馆内陈列展示青神竹编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各类艺术品。云华竹旅、状元竹艺、竹福竹编、美湖竹编等20余家竹编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开发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套绘竹编三大类八大系列3000余个品种,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波拿教授称其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中国竹艺城成为国际竹藤组织网络培训中心在中国的唯一培训基地。许多外国友人慕青神竹编之名而来,学习竹编技术。青神不仅被评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还是“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其工艺列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日前,青神竹编在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大放异彩,国际竹藤组织园被誉为世园会“竹之眼”,展馆内充分融入眉山东坡文化、竹编文化和山水文化,展陈了竹灯笼、竹编画、竹制家具、竹纸等,全面的展示竹在人居、生活方面的魅力。如今,“眉山竹”已成为传播东坡文化的形象大使、展示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联通世界的良好桥梁。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