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热血铸就英雄志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10-14 10:21:41

责任编辑:陈敏


——“走进烈士陵园 追忆英雄故事”系列报道之丹棱篇

眉山网记者 朱卫红 周静璐 雷卓鸣 张忠苹 文/图 

res01_attpic_brief.jpg  

航拍下的丹棱县烈士陵园。 

res04_attpic_brief.jpg  

国庆前夕,工作人员对烈士陵园清扫。 

res07_attpic_brief.jpg  

张志政烈士。 

res10_attpic_brief.jpg  

万明烈士。 

res13_attpic_brief.jpg  

res16_attpic_brief.jpg

res19_attpic_brief.jpg

烈士遗物。 

res22_attpic_brief.jpg  

英名录。 

res25_attpic_brief.jpg  

无人机俯拍烈士墓。 

  秋季的丹棱,绿野千里。位于丹夹路的丹棱县烈士陵园静静矗立在秋色中,朴实而静谧。园内葱郁的松柏之下,长眠着32位烈士。他们中,有的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有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还有的在和平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护卫一方安宁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国庆前夕,记者走进丹棱县烈士陵园,聆听英雄故事,祭奠烈士英魂,重温那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历史瞬间。

  9月29日,丹棱下着小雨。烈士陵园内,工人们正忙碌修剪着绿植。前来缅怀的人们,大多静静站在烈士墓碑前,轻轻摆上菊花,向逝去的英雄们默哀致敬。

  1950年,丹棱县烈士陵园建成。2003年,陵园搬迁至丹夹路,占地面积16.5亩,距离县城仅两公里。在距离陵园现址不远处,就是曾经的南门山战场。1949年12月,国民党残部畏缩在丹棱城内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士奉命追击,南门山战斗在这里打响。战斗中,张田恩等10位烈士埋骨青山,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如今,战争的炮火声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悦耳的朗朗读书声。今天的四川省丹棱职业高级中学校,和烈士陵园相距不远。苍翠松柏下,烈士英魂得以与书声相伴,也算是种特别的告慰。

  走进位于烈士陵园内的陈列馆,整齐陈列的189份烈士英勇斗争的事迹资料以及352张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铺陈开来,让人肃然起敬。橱窗里,那一枚枚烈士勋章、一本本荣誉证书,以及烈士生前使用过的刺刀、弹药、笔记本等物品,无言地诉说着那一段段难忘的历史。陈列墙上,大多数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英雄事迹仅有寥寥数语。只言片语,道不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却足够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奋不顾身。

  陵园内,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后,静静安放着32座烈士的墓碑。其中,有3座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姓名。“战争年代,很多烈士牺牲时,连姓名也没能留下。他们大多都很年轻,还没来得及结婚生子,所以也没有留下后人。”丹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刘杰说道。今年3月,刘杰从原工作岗位调至该县退役军人管理局,负责烈士陵园的管理工作。冥冥中,他觉得自己似乎与烈士有着别样的联系。40年前,刘杰的父亲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在丹棱县民政部门工作,负责管理烈士陵园;40年后,刘杰根据组织安排调到如今的岗位上,负责的是和父亲同样的工作。

  与烈士相伴,对刘杰来说,这仿佛是一种传承。

  “我的父亲曾经历过那段烽火岁月,后来又从事烈士陵园管理工作。在我看来,他对烈士始终怀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情。”现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刘杰从来到岗位的第一天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梳理每一位烈士的生平资料。“那些无名烈士,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是谁。而留下姓名的烈士,也有很多人的生平简短到只有一句话。但是对我来说,把资料梳理好,让烈士的事迹永远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工作最大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在省市民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丹棱县先后改建了陵园内烈士纪念碑、烈士陈列馆,并对陵园大门进行了整体维修。

  高文清,是陵园点滴变化的其中一位见证人。

  五年前,高文清来到陵园工作,24小时吃住都在陵园,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陵园建筑物。作为烈士陵园的守护者之一,高文清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市民走进陵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英烈。他看在眼里,倍感欣慰。“现在走进烈士陵园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不仅很多单位会组织员工集体前来,还有很多家长会自发带着孩子来。来的人越来越多,英烈的故事一遍遍被重温,永不会被忘记。”高文清说。

  据悉,早在1995年,丹棱县烈士陵园即被四川省民政厅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丹棱县充分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宣传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人们感动敬佩于烈士的精神,自觉走进烈士陵园,接受红色教育。

  丹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张明鑫介绍,今年清明节,该县4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80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陵园,向烈士敬献鲜花和花篮,寄托对烈士的无限哀思。据统计,目前每年前来悼念、瞻仰烈士的市民达5000余人次,丹棱县烈士陵园成为丹棱人民缅怀先烈、涤荡心灵的殿堂。

  烈士事迹

  张志政 剿匪“孤胆英雄”

  张志政(1927—1950),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永济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入川来到丹棱县,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

  1950年1月,张志政经组织安排,留在丹棱县参加征粮剿匪工作,任一区指导员和顺龙征粮工作队队长。他带领征粮工作队进驻顺龙乡后,深入山区,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交粮支援解放军。通过工作队的辛勤工作,征粮工作顺利进行。

  但是,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恶霸并不甘心失败,继续与人民为敌,蓄意破坏。期间,顺龙乡国民党伪乡长张明湘,勾结国民党残部、土匪、反革命分子等,组成反共武装,利用顺龙乡山高路远、群山重叠,地势复杂、人烟稀少的自然条件,到处杀人放火、抢劫民财,谋杀干部、造谣破坏。

  他们或造谣惑众,煽动拒交公粮,或袭击征粮工作队,叛乱抗缴,甚至强抢公粮,极力阻挠和破坏人民政府的征粮工作,给征粮工作队的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为此,人民政府采取征粮与剿匪并举的办法,在镇压残余反动武装的同时,开展征粮工作。

  1950年2月12日,张志政率领一个侦察排到顺龙乡剿灭土匪。为了解匪情和被抢公粮的去向,他孤身一人到土匪经常出没的白岩场侦察,因天黑雾大、道路不熟误入匪窝,被张明湘部下发现后被捕。

  凶恶的土匪对张志政进行捆绑吊打,软硬兼施,要他交出工作队全部武器,撤出顺龙乡。张明湘还许诺,如果张志政投降,便让他当自己的副队长……张志政痛斥匪徒,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土匪恼羞成怒,用钢制的皮鞭将张志政打得遍体鳞伤,并施以酷刑,张志政依然不屈。非人的折磨,整整持续了三天。2月15日,土匪在太阳山(今顺龙乡白岩村二组)将张志政杀害,又连夜将其尸体裹上棕毯沉入娃娃沱(今万坪村二组)。张志政牺牲时,年仅23岁。

  1951年4月11日,丹棱县人民政府授予张志政革命烈士称号。他的遗体先被安葬在丹棱县烈士陵园,后被送回他的家乡山西省永济县安葬。

  万明 青春的价值

  万明(1962—1986),男,汉族,追认党员,四川省夹江县人,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丹棱县。先后在丹棱县畜牧局、县广播电视局工作。牺牲时,在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青年世界》杂志社担任记者。

  1962年,万明出生在四川省夹江县,1963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丹棱县。1978年12月,他在丹棱县畜牧局工作,1979年3月底调入县广播电视局担任采编。他是丹棱县《巽崖》创作会的会员,为《巽崖报》撰稿,并于1982年考入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习。

  他在电大学习的三年间,边学习边工作,积极向市级报刊和电台投稿,被采用新闻稿50多件,美术作品两件。1985年11月,万明调到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的《青年世界》杂志社当记者。不到半年时间,他就采写出了富有时代感的报告文学——《瞿塘峡的回声》,被评为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

  1986年4月,当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川成立时,万明主动向社领导申请随队采访。得到批准后,他于1986年6月5日出发,辗转到达玉树。一到目的地,万明立即爬上一座山顶,注视着通天河。当河面上漂流船逐渐接近,他第一个抢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在艰苦的采访中,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万明既当记者,又当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和极大的热情讴歌漂流勇士,先后在《青年世界》《中国青年报》上陆续发表了《奔向大江之源》《通天河畔话艰辛》《礁石般坚硬的男子汉们》等系列报道。

  1986年9月12日,河南漂流队副队长郎保洛船破落水,被困在一处绝壁之下。万明等多位记者爬上对面的悬崖,记录紧张的营救工作,直到傍晚才返回驻地。返程途中,在途经车底湾瀑布附近时,山上滚下的飞石击中万明头部。他旋即跌下崖底,被救起后因医治无效,于当晚停止呼吸。他在临终前未完成的稿件《营救郎保洛》,经同伴整理,后刊登于《中国青年报》头版。

  “……作为这个事件的采访和支持者,我感到骄傲。我肯定漂流能成功。能成为民族精神振兴史上的里程碑、丰碑,我的确为自己能赶上这次采访,并在采访中与这群真诚的理想献身者交上好朋友而深感幸福。”这是万明手记中的摘要。他以刚强的毅力,跟随长漂队行程万里,写下五万多字,拍摄了大量珍贵镜头。牺牲之后,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万明“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共四川省委追认万明为中共正式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万明为烈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共青团丹棱县委出版万明烈士的专辑《青春的价值》一书。

  建设大事记

  1950年,丹棱县烈士陵园成立。

  1993年,丹棱县烈士陵园陈列馆正式开放。

  1995年,丹棱县烈士陵园被四川省民政厅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丹棱县烈士陵园被眉山地区行署命名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丹棱县烈士陵园搬迁至丹夹路离县城两公里处,占地面积16.5亩。

  2019年6月,丹棱县烈士陵园服务所成立,隶属丹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