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小小竹编玩转的大世界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10-29 15:54:39

责任编辑:任枫枫


   

5.jpg

2019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上,青神竹编引关注。

     一根竹子能挑起上亿产业,这个故事发生在青神。
    地处成渝经济区、成绵乐交通中轴线和发展带的青神,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大文豪苏东坡求学、初恋之地,也是四川竹资源分布重点地区。2018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这里以占全市18%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全市约50%的竹业产值。
    竹,已成为青神传播东坡文化的良好载体,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对外开放、联通世界的重要纽带。

1.jpg

尖山村竹林基地。(资料图片)

爱竹
激活绿水青山中的产业动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青神传承了东坡先生爱竹的习惯,也借着竹子的资源优势,做了不少文章。
  海棠竹溪是全市重点生态环保类项目——四川青神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亿元,建设规模近6000亩,于2018年10月16日开工。整个项目按照“竹+1+N”的理念,以竹林景观为重点和底色,突出一个主题树种,加上N种植物进行搭配,打造竹艺小镇翠竹掩映、思蒙河畔春花烂漫、城市北部醉美秋色的特色景致,是青神县依托特色竹文化,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浓重一笔。
  如今,海棠竹溪不仅成了青神人赏景、健身、游玩的又一好去处,更为青神县“做大竹海,做精竹艺,做美竹城”的竹编产业发展战略,增添了一抹新亮色。今年,海棠竹溪所在地——南城镇,还上榜“全国最美森林小镇25强”。
  竹,不仅给青神人带来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
  地处丘陵山区的瑞峰镇尖山村,多年前,老百姓靠天吃饭,遇上干旱,一年下来,粮食仅够填饱肚子,村民人均收入六七千元。2009年,在青神县政府的指导下,尖山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兴起“种竹热”,村干部更是制定了第一期长达6年的种竹计划。经过10年发展,尖山村已经拥有连成一片的上万亩竹林。
  据悉,青神县竹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到去年年底全县竹林面积达到19万亩以上,成为全省首批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县。

2.jpg

“斑布”本色健康生活用纸领跑全国市场。

破竹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青神的竹,离不开“创新”二字。
  先看一个最新数据:2019年10月23日,第126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展第一天,青神县竹制品企业共接待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英国等19个国家的采购商125人,首日海外意向订单总额达到324.5万元。
从第123届500件参展产品、第124届600件参展产品、第125届700件参展产品到第126届750件参展产品,青神竹企业开发出越来越多与竹上下游产业搭配更丰富、全面的产品,展示了“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实力与魅力,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再看看一个月前落下帷幕的2019国际(青神)竹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此次大赛吸引了来自日本、泰国、印度等国际和地区知名设计师和20余所高校1000余人参赛,共征集作品4298件,大赛官网访问量近150万人次,创造了同期比赛最高纪录。
  “借助这一载体,更多人了解了我们的竹文化、竹产业,可以真正使竹资源‘活’起来。”青神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为竹产品开发打开了一扇门,也为竹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此外,今年9月,国际竹藤中心为青神县“青神竹产业博士工作站”授牌,全国竹产业重点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基地落户青神县;青神县与洪雅县、邛崃市、长宁县等19个四川省首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县联合发表《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青神宣言”》……在竹产业发展路上,青神县探索不止,创新前行。
  青神的竹,也离不开科技。
  青神县西龙纸业是一家传统造纸企业,2006年濒临倒闭。近年来,公司走科技创新转型之路,并于2014年成功实现战略转型采用生物质精炼技术,造出中国第一张不添加任何有害化学物质的本色竹纤维生活用纸——斑布,搭建出从原料林建设、生物质竹纤维材料、环保本色生活用纸研发-生产-品牌营销为一体的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据介绍,与木材相比,竹子具有循环再生的优势。竹浆纸以竹子为主要原料,保留了90%植物纤维及木质素,不添加有害化学助剂,摒弃了漂白过程化学品的消耗,消除了传统造纸行业制浆黑液等污染问题。竹浆造纸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有可持续性。
  如今,“斑布”本色健康生活用纸领跑全国市场,市场占有率达20%,并通过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和欧盟(2002)1食品级鉴定,于2018年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

3.jpg

国内外学员探秘青神竹编。

扶竹
在传承中转型并链上全球

  10月26日,在青神竹编大师张德明的工作室内,几名年轻女性正在白炽灯下制作瓷胎竹编。受制于青神竹编均由手工完成,一个熟练的工人,每月仅能完成3套瓷胎竹编茶具。
  “现在一共15个工人,加上自己和两名弟子,一年产量也仅有千套左右。”张德明说,“许多非遗作品是生产出来没有销路,而我想扩大规模,但没有高端人才,送上门的订单都不敢接。”
培养一个高端的竹编工人,短则半年,长则数年,有些竹编工人,已经浸润了十余年,但对双线交叉走丝法,依旧不太熟练。
  竹编工艺十分繁琐,每道工序必须精细严密,像分层分丝这些工序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竹丝很细软,要紧贴着瓷身编织,不仅力度要拿捏得当,还特别费眼睛。很多人做到50多岁,眼睛花了,就不能再继续做了。整个过程还要做到心无旁骛,确保不出错。”张德明说。
  这也不是张德明一人所面临的难处。
  在青神县的几家竹编公司里,都存在高端人才匮乏的情况:订单纷至沓来,产出能力有限。虽然青神县每年都针对竹编人员开展各种培训,但现实依旧不乐观。要编出精美的竹编,就需要过硬的技术,这必须经过时间的积累。
  “培训一般以半年为限,一人领35元/天的工资,包一顿饭,许多人学会基本的技术就离开了,即便能坚持半年的,也未必能达标,很少人会再留下来学。”张德明说,2018年自己培训了20多人,但没有一名工人能合格地留下来。
  怎么解决这些难处?其实,青神县相关部门也正在努力。
  “政府扶持是保障,人才培养是关键,产业发展是支撑,会节活动是平台。”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书记陈刚说,如果只是延续传统做法,这个产业必定面临滑坡的风险,转型势在必行。陈刚说,这些年,青神县积极整合力量,推进青神竹编“非遗”品牌产业化发展,将竹编产业作为青神县的品牌形象,不但出台产业扶持发展政策,每年给予上千万扶持资金,着力打造国际竹编艺术城。现在,竹产品已成为青神农林、旅游、三产等支柱产业。“要让青神竹编在会节中扬名,在生产中传承,提升工艺,主动对接市场,在研发中创新,在培训中弘扬。”
据悉,当前,市政府已将青神竹编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推动青神竹编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将竹编产业做成产值过百亿、带动百万人就业的“双百”产业。

4.jpg

创意竹编工艺品。

陈云华:一根篾条编织艺术人生
  5、6岁时,他接触到竹编,是为了有口饭吃。
到了古稀,他已用一根根细如毛发的竹丝,创造了上亿财富。
  他是陈云华。
  从学手艺谋生计到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几十年间,陈云华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为两万多名学员传授了青神竹编艺术的奇、绝技艺,把竹编工艺的魅力带到世界各地。
  71岁的陈云华出生在青神县一个农民家庭,迫于生计,他5岁便跟着爷爷奶奶外出,为别人家编些椅子、扫帚、簸箕等生活用品。“那时候做手艺是为了维持生活。”陈云华感慨道。由于勤学、勤练,20多岁时,他便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
  1968年,陈云华在农村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编织销往美国的飞碟、圆箩、蛋篼等,3年间,为村上换回了3台手扶式拖拉机。1984年,他创办了竹编厂和“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至今。
  从事竹编的40多年里,陈云华不断改革发明竹编艺术中的核心技术:改革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改革排针的使用方法,把竹编包装改用到食品行业中,发明“竹钩针”在精细竹编中的使用,发明“彩色竹编”特殊技术。“这几十年里,我有53件作品申请了专利,其中授权专利20件,这就说明竹编产业只要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去做,不断去创新,竹编产业就一定是常青产业。”陈云华说。
  正是因为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陈云华用一根根细如毛发的竹丝,创造了上亿财富,经他手的竹制品,从硬币大小的茶垫,到十米长宽的山水壁画;从几元钱一个的生活工具,到拍卖价360万的工艺品……无不创造着纪录和奇迹。他也获得了包括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劳动模范、世界杰出人士等诸多殊荣。
  在收获财富和荣誉的同时,陈云华也不忘反哺家乡。为了做大做强青神竹编,陈云华自1984年办厂起,就开始对村民进行竹编技艺的集中培训。依托竹编培训基地,40多年时间,陈云华遍访20多个国家(地区),在国内外举办了500多期培训,两万多名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现在,他的竹编公司已带动周围18个乡镇5000余人就业。一把刀具、一个凳子、一根竹子,就可以教农民赚钱,这些农民通过竹编技艺每年每户可以拿到3万元以上的收入。而他的园区内,有300多位正式工人,这些工人里面,工资最高的已达到每月10000元,最低的也有3000元。
  “接下来,我还要创新其他产品,只有务实才能把事业做好,而只有创新,才能让事业有生命。”陈云华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竹编艺术的道路上,陈云华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开辟竹编史上的奇迹,为竹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竹文化的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

6.jpg

创意让竹更有形。

眉山网记者 王丽 文/图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