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龚村的小康生活从何而来?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0-08-26 09:41:51

责任编辑:熊莉


  整齐的川西民居、宽敞的柏油路、长势喜人的晚熟柑橘、喜笑颜开的当地群众……8月24日,东坡区尚义镇龚村2组村民刘玉珍从家门口的友情养老托护中心下班后,来到村文化广场,和乡亲们一起跳坝坝舞。“我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了,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搬进了新家。现在我在养老院上班,每月有固定收入,还能方便照顾老人,生活过得非常好。”刘玉珍喜悦地说。

  龚村位于眉山城区以西,距中心城区仅8公里。10年前,这里还很落后、贫穷,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子十分艰难。如今,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国“法制示范村”、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一块块“金字招牌”,让龚村村民步入了小康生活。小康生活从何而来?尚义镇党委负责人透露“秘籍”:示范引领+环境提升+良序善治,正是龚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源泉。

  □本网记者 刘娟

龚村.jpg

(资料图片)

  “头雁”带头 “群雁”跟飞齐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带头。站在郁郁葱葱的荷塘边,龚村党支部书记李杰介绍,这方荷塘叫王大塘,10年前,这里是传统的鱼塘,周边是破旧的农房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

  “过去村里发展传统农业,栽种的果树品质不优,村民仅能满足温饱。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为村党支部考虑的首要问题。”李杰介绍,在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龚村结合实际,重点推进晚熟柑橘以及蓝莓等水果产业、黄颡鱼苗为主的水产养殖、食用玫瑰为主的花卉种植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走出了“一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为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龚村让党员干部做好示范,同时根据党员年龄、特长,组建了综合管理服务、康养服务、农旅融合发展、花果鱼特色种养4个党支部17个功能性小组,免费为柑橘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功能性小组,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全村水果产业发展。目前,该村已发展桔橙面积8000余亩、葡萄面积500亩、蓝莓面积100亩、水产养殖面积1000余亩、花卉种植面积400亩,年产值近2亿元。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3.3万元。

  “龚村的发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功不可没。只有头雁率先垂范,形成‘头雁先飞领飞、群雁跟飞齐飞’局面,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奔康。”李杰说,为了招引更多人才回村发展,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回引培养,力求将优秀返乡农民工培养为党员,将党员农民工逐步培养为村干部,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领头雁”。

  比学赶超 提升人居环境

  小康生活,既体现在村民收入上,更体现在人居环境上。走进龚村2组村民王艳芳的家,现代化的橱柜厨具一应俱全,宽敞的院坝四周,种满了各种花草。王艳芳说,自新农村建起来后,村里就开始进行“田园花园农户”评比。“我们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来村里耍的人也越来越多。”王艳芳欣喜地说,她家的小超市快开业了,期待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为提升居住环境,龚村不仅鼓励群众对自家进行美化评比,还通过路长、花园长、楼栋长、户长、田园长“五长制”,实施网格化治理,解决公共区域无人监督、无人看护的难题。“比如路长,就要监督责任路段交通安全隐患整治、环境卫生治理、沿路农户房屋的规范和美化。”李杰坦言,“五长制”已经成为该村提升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

  此外,该村还通过坝坝会、“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动员引导群众全面参与垃圾分类,设立了红黑榜、积分管理机制,对群众分类情况进行考核监督。“随着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的不断推进,目前,龚村已初步形成一墙一画、一户一景、一路一美、一村一色的美丽乡村风貌。”李杰表示。

  三治融合 提升居民幸福感

  “禁止在集体和农户房屋外墙乱涂广告,违者处以200元/起罚款……”在龚村村委会,16项村规民约和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格外显眼。这是龚村在追求小康生活中,以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体现。

  为增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该村始终坚持以德治为基,提升素质;以自治为本,束身自重;以法治为盾,“定分止争”。在健全自治体系中,该村在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基础上,同步组建了“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倡导新风正气。在德治方面,通过深入开展“五亮”评比行动,评选“星级文明户”、尚义榜样等,弘扬社会正能量。在法治保障上,在人群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1户群众威望较高的农户设立矛盾纠纷调解院坝,由镇司法所、镇派出所、镇综治维稳中心、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干部开展“警民巡回大讲堂”,定期到矛盾纠纷调解院坝开展法制宣讲,用鲜活的案例和短片不断强化群众法制意识。

  如今的龚村,邻里和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初期,富起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志军四兄弟,将栽种的5000公斤耙耙柑捐献到抗疫一线。“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要尽点力。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幸福、小康。”朴实的语言,透露出李志军对小康生活的最美诠释。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