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3-12-28 08:52:05
责任编辑:卫琳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了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政策,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功能和数据,形成了覆盖全市、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定期更新的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据统计,今年全市共纳入城乡低保对象94022人,动态新增10927人,净增4000余人;纳入特困供养人员18047人,临时生活救助20705人次。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资金4.98亿元。
近年来,我市从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无障碍改造、落实“两项补贴”制度,到开办特殊教育康复学校,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康复服务水平,再到开展困难残疾人应急帮扶工作……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民生底线。近日,记者对部分儿童福利院、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困难群众家庭进行了采访,了解我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具体做法和困难群众的心声。
从小母亲失踪,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正在监狱服刑。这样的不幸遭遇就发生在一名当时只有5岁的小女孩苗苗(化名)身上。
苗苗的状况立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得知苗苗的遭遇后,我们第一时间与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各部门立刻组织起来对个案进行风险干预,对苗苗进行了各方面的妥善安置,并安排社工专人负责对苗苗的日常探访照顾和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洪雅县未成年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救助情况。
12月21日,记者在洪雅县福利院见到今年9岁的苗苗时,她正在和同伴们做互动游戏。苗苗开怀的笑声,散发着她这个年纪应有的活泼与阳光。
“苗苗在福利院生活了四年,刚来的时候,生活习惯比较差,性格孤僻要强,脾气暴躁,十分情绪化。”儿童福利院社工熊桃告诉记者,小朋友对物资方面是没有需求的,他们需要的是陪伴,特别是福利院的小朋友,工作人员能体会到他们对“家庭”渴望。
四年来,儿童福利院社工长期陪伴在苗苗身边,给予她关爱和最温暖的怀抱,时刻帮助她在生活习惯上做出改变,还会定期安排心理老师,对她进行沟通疏导。
“我发现苗苗内心越来越有爱了,放学‘回家’会第一时间跑过来拥抱我们,说想我们了,会经常挽着我们的手聊天,与我们交流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谈起苗苗的成长和改变,熊桃眼眶红润地说:“苗苗的坚强一定会让她在长大成人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困难群众得到救助服务的事例,放眼全市还有许多。近年来,我市积极加强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同时推行“救助+服务”模式,尤其是那些有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失业者和重大疾病患者等对象的贫困家庭,针对贫困家庭及其成员存在的差异化需求与问题,提供日常照料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支持性服务,包括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志愿服务、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具体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等服务对象1346人次,在站救助691人次,护送返乡258人次,1人实现落户安置。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服务18693人次,主要提供慰问品发放、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居住环境安全监测等个性化服务。
“自从卫生间折叠扶手安装完成后,我上厕所、洗澡等都可以自理了。”12月20日,记者在东坡区残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东坡区修文镇东光社区1组,见到了身患二级肢体残疾的代文联。他告诉记者:“平时,我的生活起居需要靠老伴照料。但随着年龄大了,老伴在照料我的时候,一些力气活就越来越吃力了,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好在今年,东坡区残联为我们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在卫生间配备了淋浴房扶手、马桶折叠扶手等设施,通过这些设施,我就可以自理一些生活起居,也更安全了。”
代文联家中的无障碍改造,只是我市通过“精准选户、精心测量、精细落实”,不断改善困难残疾人居家生活环境,全力推进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让困难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的一个缩影。
2023年,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我市坚持“一户一策、一户一档”工作要求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投入资金226万余元,为569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完成省定目标任务161%,实现验收合格率、残疾人满意率均100%,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出行及生产生活困难,助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们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残疾人意愿和特殊需求,按照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标准,从如厕洗浴、厨房设备、屋里环境等多个项目中挑选项目改造,量身定制具体方案,确保改造项目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眉山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我市不断完善针对残疾人家庭的服务内容,竭力为残疾人打造有温度、有情怀、无障碍的居家生活环境。从细微处着手,针对部分残疾人做饭难、洗澡难、出门难等基本生活困难,推出地面平整及坡化、改造低位灶台、安装淋浴器、盲用电器及煤气泄漏报警装置、蹲便改坐便、加装扶手或抓杆等无障碍改造项目。
“我们将持续通过基层大走访,了解更多残疾人家庭的需求,不断拓展改造项目,让无障碍改造项目精准对接残疾人群个性化需求,使他们享受到更多生活便利,全面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眉山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12月22日,上午10时,距离午饭时间还差两小时,但丹棱县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却已是香飘四溢。记者在厨房看到,猪肉、鸡肉、大白菜、土豆、青椒等菜肉琳琅满目。厨房外,包含肉类、牛奶、果蔬等健康饮食搭配单和写有编织、绘画、书法、剪纸的详细课程表,都清晰的张贴在墙面上。
“感谢政府的关心,在这里有人端饭,有人洗衣服,定期免费理发,可以天天洗上热水澡,并且住宿条件也非常好,有空调,跟宾馆一样。”托养对象周丽说。
丹棱县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总占地1300平方米,该托养中心主要托养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现有专业老师4人,残疾人26人,于2019年8月正式运营,集托养、教育、文娱等服务为一体,机构还内设自理能力训练室、辅助性就业室、电脑室等各类功能用房。
“托养中心从运行以来,相继开展了手工编织、绘画、书法、剪纸等文娱活动项目。平时的节假日都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托养服务中心主任徐小琴告诉记者:“托养对象的基本生活起居都由护理人员全天候服务,并经常派医生、志愿者来院里给他们按摩、量血压、测血糖、指导康复运动等。偶尔,我们还会带领这些残障人士外出坐公交车、逛超市、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带到集市上去卖,让他们学会基本的生活常识,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据了解,目前全市拥有13家集中托养机构,为全市29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托养服务的开展使得这些残疾人病情稳定,与此同时,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身体康复、医疗护理、心理健康等问题,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提升了社会参与能力,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眉山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托养服务有效提升了残疾人家庭的幸福感、满意度,真正收到了‘托养一人,全家减负’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受助残疾人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黄敬:
“我在托养中心里过得很开心,这里是我的家”
“我在托养中心里过得很开心。”近日,在丹棱县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今年50岁的黄敬坐在轮椅上侧着脑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据黄敬介绍,年幼时,他不慎摔倒,导致半身瘫痪,此后常年与轮椅相伴。2019年8月,丹棱县成立了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后,他成为了托养中心的第一批托养对象。
“我来托养中心五年多了,我很喜欢这里,中心内棋牌室、书画室、乒乓球厅、工疗室、农疗区应有尽有,我和其他伙伴们也相处融洽,生活上我们相互鼓励给予帮助。”而让黄敬更满足的是,托养中心还会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让他的精神状态大为改善,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说:“平时中心内的卫生打扫,菜园管理,我们都亲力亲为,这样身体机能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还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
如今的黄敬,不仅融入了托养中心这个“大家庭”,还融入了社会。他告诉记者:“我偶尔还会和伙伴们在离中心不远的地方摆地摊,卖泡泡机、溜溜球、小汽车等一些小朋友喜爱的玩具。生意好时,一个月能卖三百元,我很知足了。”
说到这里,黄敬发自内心的开心。“这里是我的家,我不想离开。”黄敬说。
李水芝:
“看着孙女爱笑了,我感到很开心”
“多亏了政府和来陪伴小宣(化名)的志愿者们,孙女现在越来越开朗,我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近日,家住彭山区江口街道武阳社区的老人李水芝看着孙女小宣在志愿者的陪伴下画画,眼中隐有泪花。
李水芝今年69岁,与6岁的孙女小宣共同生活,小宣父母常年在外,缺少陪伴。不仅如此,小宣和李水芝居住房屋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家庭收入也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民政部门对李水芝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核实评估后,将其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并纳入“快乐家”困境儿童宜居改造项目范围,为李水芝家里增加书桌椅、床等必要生活家具,改造老化家用电路,保障家庭用电安全。
此外,考虑到了小宣的成长和教育存在问题,民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链接社区、社工站、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等资源,为李水芝家捐赠基本生活物资,为小宣提供监护支持,促进其健康成长。
据彭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社工也一直与小宣保持沟通,及时掌握小宣的近期状况,更是在衣、食、住、行方面样样关心。定期来到小宣家中送零食、打扫卫生、辅导作业、陪孩子聊天谈心,从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开展动态监测,温馨的关爱让孩子把社工阿姨当成了自己的“爱心妈妈”。
“小宣看到社工阿姨来,都会很开心地叫‘阿姨、阿姨’,远远地看到就热情地去迎接。”李水芝表示,通过大家及多个部门的努力帮助与协调,小宣的状态好多了,爱笑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莉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