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圣手铸刃 经方济危 ——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何俊安

新闻来源:眉山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8-19 10:14:43

责任编辑:徐茜


在危急重症领域,他以古老经方为利刃,屡屡创造生命奇迹。32载寒暑,年接诊疑难危重症患者逾千例,门诊量累计近两万人次。他,就是眉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何俊安。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8月19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位以古方为舟、仁心为楫的破浪者,倾听他用经方守护生命的动人故事。


工作中的何俊安。(受访者供图)


经方为刃

生死线上创造奇迹


何俊安以深厚的仲景之学为根基,临证秉持“寒温统一”思想,将古老的经方点化为应对现代急症的雷霆之力。在他心中,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因个体差异,病机不同(如风热、风寒、痰湿、痰热等),治疗方式截然不同,关键在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精准辨证。


用中医经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症,是何俊安的绝活。东坡区修文镇一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经历至今令人惊讶。该患者经历两次手术后,病情短暂缓解又急转直下:脑出血复发、陷入昏迷。面对血管脆、无法再承受手术的患者,何俊安彻夜未眠,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与案例中寻找生机。最终,他果断运用“温阳止血”法,通过口服结合灌肠给药。这看似温和的中医疗法,在10天后创造了奇迹——患者苏醒了。当患者康复走出医院大门时,古老的智慧在生死线上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温暖了患者家属几近绝望的心。


守正创新

“寒温统一”屡克顽疾


面对临床迷障,何俊安选择以躬身实践为灯火照亮前路。他坚守“读经典、用经方、做临床”9字箴言,在学术上提倡深研仲景之学,博采众长,临证中更是将“寒温统一”思想运用得出神入化。


近期,一位肿瘤患者合并严重呼吸系统感染,CT显示“白肺”,并伴有呼吸衰竭、高烧不退,更奇特的是,患者同时表现出极度畏寒、腹泻等寒象。面对这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危局,何俊安仔细辨证,发现患者前期治疗存在不足。他没有被表象迷惑,精准把握患者“真寒假热”或“寒热错杂”的病机本质,大胆采用“清热”与“温阳”并施的治法,寒药清其肺热,温药救其脾肾之阳。仅仅半个月,这位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患者竟痊愈了。


“治疗呼吸感染、多器官衰竭,古人好用温补,后人好用清热。”何俊安感慨道,“但人体复杂多变,常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外寒内热、外热内寒,甚至寒热错杂于三焦的情况。‘寒温统一’的精髓,在于不拘泥于寒热之‘名’,而在于审证求因,精准调和阴阳之‘实’。”这种深邃的辩证思维,是他屡克顽疾的关键。


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临床上,更延伸到科研上。他主持主研近十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20余篇学术论文成为经方治疗危重疑难病症的有力注脚。在新冠疫情肆虐时,作为眉山市中医专家组组长,他率团队挺身而出。从2020年初遭遇战到2022年洪雅“7·15”疫情防控战、“9·29”眉山疫情防控保卫战,他通过面对面或远程会诊,精准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为阳性感染者量身定制经方治疗方案,创下了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密接者预防用药无一人感染的战绩。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医智慧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传递出的温暖与信心。


薪火相传

带徒授业普及经方


纵有何俊安等中医师不断努力,然而,经方“辨证施治”的复杂逻辑、起效相对和缓的特性,常被误解为“时效慢、效果不明显”。


“经方辨证施治体系已传承两千多年,其生命力在于精准和整体调节。”何俊安说,“如今在外感疾病领域,尤其对呼吸系统感染,经方疗效已得到广泛验证。”然而,推广之路更面临深层挑战:专业传承与规范化亟待加强,部分患者乃至同行对经方的认识尚浅;其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体系如何与现代医学标准完美接轨,以赢得循证医学更广泛的认可,仍需努力。此外,药材道地性衰减、传统炮制工艺流失,也为经方的原有效力蒙上阴影。这些瓶颈阻碍着经方惠及更广阔的人群。


“经方运用有巨大优势,与现代医学协同抢救危重患者,能显著提升成功率。”作为全国及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经方专委会主任委员,何俊安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推动经方普及“三部曲”:首先,让基层医院医生掌握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运用与推广;其次,帮助市县级医院医生运用经方攻克疑难疾病;最终,推动三甲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中深度整合运用与推广经方。他带徒授业、言传身教,期望将这把“生命的钥匙”传递给更多人。


编后


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为时代强音,何俊安的坚守与开拓,正是对“守正创新”的生动诠释——他守的是仲景之学的正脉,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不弃;他创的是让千年经方焕发时代生机,精准对接当代健康需求的新篇。他的诊室里,弥漫着草药的芬芳,更流淌着对生命的深情守望;他的每一次凝神辨证、每一次翻阅古籍、每一次在患者床前的守候,都只为在生命的悬崖边,用仁心仁术多托起一分希望。


来源:郑佳洁 杨蕊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