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辜嘉伟 毛馨怡 苟丽佳 文/图
2016年5月12日是第105个国际护士节。节前,眉山网记者走进眉山多家医疗机构,倾听几位医护人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范琦: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工作中的范琦。
把病人当作亲人一样爱护,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范琦从事护理工作18年来,一直坚持着一个理念——因为喜欢,所以坚持。“虽然有时很辛苦,但是看到病人康复了,我就觉得很开心。”当被问到工作感受时,范琦笑着说。
对于病人,范琦总是很耐心、很细心。说起护理工作最难忘的一件事时,范琦说,几年前,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子住院期间,自己一直细致的照顾着他。在老爷子去世后事处理完后,家属竟然向她下跪,感谢她在老人生前对于老人的细心照料。“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责任,体会到了工作带给我的幸福。”
由于工作忙碌,范琦不能时常陪伴在家人身边。范琦把十岁的女儿交给了父母照顾。父母生病时,范琦也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在抢救病人和照料家人的这台天平上,我都是倾斜在抢救病人这边,但病人也是我的亲人,把他们照顾好了,也算是弥补了对自己家人的亏欠吧。”
廖林蔚:把责任刻在心间

廖林蔚正在整理急诊病人资料。
廖林蔚是一名90后护士长,年仅25岁。从卫校毕业到初入护士行业,再到如今的急诊科护士长,廖林蔚深知,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重大。
5月11日上午,廖林蔚正在整理着急诊室病人的资料。“这是今早刚送来的病人的资料,目前病人正在做手术,在他出手术室前我要把相关资料整理齐全,交到主治医生手里,这样才不会耽误病人后续的治疗。”廖林蔚一边登记一边说。
登记好病人资料后,廖林蔚立即开始下一项工作。“检查一下急救箱,确保相关急救工具齐全;上午来的那位病人需要再次测一下血糖;备用B型血不是很足,把情况向医院反映一下……”整个上午廖林蔚都在忙碌着。在平常没有突发急救情况时,廖林蔚主要负责科室内病人输液、测血压以及处理急诊科室相关登记工作。“平日里接到的急救情况很多,车祸、摔伤、溺水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一旦接到急救情况,我们急救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就会出动。”
2010年刚从卫校毕业时廖林蔚还只是一个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生,时常因为输液扎针找不到血管而苦恼,如今的她熟能生巧,早已在急诊科室“锻炼”出了一身本领。因为踏实的工作态度,廖林蔚在2013年被选为科室的护士长。“以前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我那时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如今我已经在这个行业走过了6个年头,我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廖林蔚觉得,“责任”二字早已刻在了她的心间。
丁全霞:一辈子做儿童康复治疗师

丁全霞在工作中。
5月11日,记者跟随眉山市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丁全霞,一起近距离感受了康复治疗师的快乐与艰辛。
“我觉得我们的身份很多,可以说是康复医生,可以说是康复治疗师,可以说是特殊护士……”在丁全霞的诊室内,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按摩球、镜子、蜡烛、各式特殊餐具,以及仿真水果、花生、绑带等,这些都是给病人做康复的“道具”。
采访中,一位10岁的脑瘫患者正好到医院康复训练。2010年眉山市康复中心设立康复治疗项目后,他便每天来进行训练。为孩子进行腿部训练时,丁全霞一边拍打着孩子的腿部刺激神经,一边让他做出翘脚动作,“就是这个简单的回应动作,都要训练几个月,孩子才能学会。同样的动作一天要重复上百遍。”
“脑瘫儿童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患者至少在两年以上才能康复。一般来说,学会走路,生活能自理,能随班上学了,即视为康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丁全霞当天的接待登记本上,已经记录有12位患者,平均每个人治疗约30分钟左右。
给患儿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治疗、语言治疗、理疗……丁全霞每天都重复着这些工作。“治疗过最小的孩子只有3个月,在做治疗时,有时他会疼的哇哇直叫,虽然很心疼,但是我必须要‘狠下心’来,现在那个孩子已经基本康复,开始念幼儿园了。”看着自己治疗的孩子,一年比一年有进步,丁全霞的心里十分欣慰。
“小孩子的心思非常单纯,你对他1分好,他就会拿10分回报你。”丁全霞笑着说,“我打算一辈子做儿童康复治疗师,将这份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