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不是都在派出所、或者在公安局吗?
警察,不可能懂农业生产、咋个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呢?
如果放在一年前,唐刚也许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来自仁寿县公安局方家派出所的副所长,先是在部队当兵,然后退伍转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这一干,就是10多年,说案子、说公安工作,他绝对不差;可对扶贫攻坚工作,唐刚还只是个“新手”。
对于“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仁寿县副县长、公安局长胡波也多次在会上和调研中表示:县公安局党委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号召,全县公安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要单纯的认为扶贫攻坚是“第一书记”的事,而应该全警动员,全局党员干部一起带着感情结对帮扶、带着钻劲真帮实扶、带着韧劲攻坚脱贫,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自去年8月起,唐刚被选派到仁寿县曲江镇水池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到如今,扶贫攻坚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走访当地群众,征求发展建议意见。
在质疑中反思——摸清“家底”,才能“一户一策”
5月23日,车辆行驶在通往水池村宽阔笔直的新铺水泥路上,满目的叠叠青山映入眼帘,村路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村民们或是在忙碌插秧,或是在平整土地,或是在收获新鲜蔬菜,幸福的笑容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这一切,都是村里来了“警察书记”,带给大家的可喜变化。
去年8月,眉山选派316名“第一书记”到全市最贫困的农村抓党建促脱贫,唐刚便是其中一位。
“记得当时,刚参加完入村前的培训,我第一次到村里入户走访,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唐刚回忆说。
“你不是派出所的警察么,你不查案子,跑我家里来干啥子?没啥事吧?”“我一个妇女,哪知道村里的事啊,你还是去问别人吧。”……看到手里拿着小本子、身旁有村干部陪同的这位警察,一位50多岁的妇女神情紧张,没几句话便发出了“逐客令”。唐刚接着又走了几户,情况也差不多,什么都没了解到。
“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带着热情来到这里,遇到的不是掌声和笑脸。”让不少“第一书记”意想不到的,是来自村民的冷嘲热讽:“你是来镀金的吧?”
但既然来了,就没有退路。农村的贫困,人心的涣散,深深地触动着这位警察书记……
“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民的艰辛,在群众的质疑声中反思自身。我们县公安局派‘第一书记’到贫困农村去,并不是‘施恩’,也不是什么‘救星’,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去带着老百姓脱贫致富!”仁寿县副县长、公安局长胡波叮嘱道。
对!就是要带着真情实感,感受农民艰辛,这样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唐刚改变了工作方法,在与群众拉家常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群众就是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的老王家,群众就是想着孩子毕业后能找个工作的老李家,群众就是望着丈夫打工挣钱回家的新媳妇,群众就是养三五只鸡赚几个钱换袋烟抽的老大爷……

唐刚与村民交流。
在反思中坚守——打牢基础,才能“引进产业”
水池村地处曲江镇政府西南方向,幅员面积4.08平方公里,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593户,2053人,其中党员39人,劳动力1007人,外出务工583人,耕地2719亩……是仁寿县公安局对口联系的帮扶村。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实干、苦干。“第一书记”该怎么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从我第一次来,我就觉得村里的基础设施太差了。出行难、用水难、通信难,这些老大难问题如果不解决,再有好大的规划,都无法实施;再有宏伟的产业,都无法落地生根。”唐刚思索着。
通过挨家挨户实地走访,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唐刚决定:先拿出一套逐步实施的规划方案,再向县公安局和曲江镇党委政府汇报情况,并多方凑集资金、逐步启动解决。
“看到村里的情况后,我们和当地老百姓一样着急。我们局党委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工作,多次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为水池村解决实际困难。”胡波向记者介绍说。
解决用电难。该村原有的变压器陈旧老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群众的生活需求。在县公安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新增了1台价值18万元的变压器,更换了1台100KV变压器。
解决出行难。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5万元,实施了1.6公里村道公路的加宽工程,维修社道300米,为老百姓出行提供方便,为农产品进出便捷了交通。
解决通信难。水池村属浅丘地形,因早些年通讯基站不够完善,当地村民要打电话往往只能爬上山头、或去几公里外的镇上。唐刚来到水池村后,和村两委一起,积极联系业务部门,计划近期建立1个移动基站,彻底解决群众通信难的问题。
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水池村计划新建2口山坪塘,预计可蓄水7000m³,切实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
“没想到,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这下子终于解决了。以后,就是走路上街赶场,给家里的娃儿们打个电话,都方便多了。”水池村3组村民辜双华感慨说。

走访当地群众,征求发展建议意见。
在坚守中提升——搞土地流转,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据了解,水池村共建卡贫困户32户、93人,2015年已脱贫10户、33人;计划2016年脱贫12户、33人,2017年脱贫10户、27人。
“对于精准扶贫户的脱贫工作,我多次向局党委汇报,并在大家的一致商量后决定:主要依靠‘小产业’扶贫。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由县公安局帮他们买鸡苗、鸭苗和小鹅等家禽,让贫困户在勤劳中的走向致富道路。”唐刚介绍说。
光有点上的扶贫,这还不够,还得引进产业,带动全村人奔小康。通过多方考察,充分征求群众的发展意见后,水池村成功引进仁寿逸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2300余亩,采取“公司+产业+农户”的模式,形成长久的致富链。
据了解,当地村民将土地以每亩500斤稻谷的价格(市场价)租给了农业公司,平日里便在蔬菜基地打工。“这种方式好,比我们搞传统农业好得多。没得那么辛苦了,钱还挣得多些……”正在劳作的李文祥大爷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家种田为生,子女出外打工,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现在,我们既可以收到土地租金,每个月在这里打工,还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水池村是偏远的小乡村,如果只靠传统种植,老百姓肯定富不起来,如果只靠单家独户、单打独斗,老百姓也很难致富。为此,我们通过到外地学习考察、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最终决定通过‘引进业主、实施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的方式,让老百姓在勤劳中致富,在‘无风险’、‘无投入’中致富。”唐刚说,“按照规划,以后我们这里主要有:有机水稻、蔬菜瓜果采摘、林下生态家禽等。”
在提升中稳定——运用“公安”主业,实现长治久安
“老乡,你走哪儿去哦?骑车要慢点,这山路弯弯拐拐的,一定要注意安全。”“要得,警察书记,我是收废品的,我下次一定改正。”……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唐刚来到水池村后,还充分运用“公安”主业,为实现辖区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贡献。
走村入户征求发展意见、田间地头宣传法律知识、定时定期开展法律讲座……唐刚的“扶贫日记”也有自己的一番特色。
“说实话,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把扶贫帮扶工作和法律宣传工作结合起来,也正是为了实现全村的长治久安。”唐刚说。
仁寿县公安局机关党委书记黄世国说:“经过近一年的扶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群众需要干部,但干部更需要群众。谁能吃苦、谁不怕困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在机关练不成的本领。唐刚是一名出色的民警,也是一名优秀的第一书记。接下来,我们局党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扶贫工作,举全局之力、举全局之智,和第一书记一起努力,争取早日帮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