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8-07 09:05:25
责任编辑:
辛勤写作的王仿生。
王仿生讲解苏东坡与雅茶的故事。
王仿生与楼宇烈先生交谈唐玄奘之《唯实论》。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如果想要了解权威的洪雅文化解读,相信很多洪雅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仿生。王仿生今年已经68岁了,出生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对文史方面感兴趣。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与洪雅地方文化结缘,在艰苦的岁月中仍然不放弃对地方文化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王仿生对洪雅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甚至每一棵古树都很了解,已经形成了大约500万的文字材料,其中不乏一些填补洪雅文史空白的发现,成为了洪雅名副其实的“活字典”!
更令人的骄傲的是,王仿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文史学者的认可,从2000年起,他已经受邀参加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30多次,其中八九次与眉山文化有关,弘扬了眉山优秀的地方文化。如今,年近古稀的王仿生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弘扬眉山优秀传统文化。
苦心孤诣 填补《洪雅县志》空白
在王仿生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中,有许多填补了《洪雅县志》等文献记载之空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中,发现、挖掘、传播“悟达国师”就是其成功案例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王仿生无意间在《中国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目总表》中发现“悟达国师”是洪雅人,顿时引起兴趣。“悟达国师”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但关于他的这些事迹在《洪雅县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上几乎没有提及,这让王仿生下定决心要将“悟达国师”的“来龙去脉”弄个究竟。
1969年2月,王仿生被分配到洪雅县天池公社作插队知青,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阅读文史书籍,有空就四处转悠,寻访文物古迹。1975年盛夏,王仿生在当地唐代西京古寺废墟附近过石桥时,他偶然发现铺桥的石板上有字,于是蹲下细看,竟是核桃大小典型明代流行台阁体的楷书字,细看居然是明代御史张鹏撰写的《西京寺碑记》。王仿生心中狂喜,连忙将石碑清洗干净发现清晰字迹:“悟达生于剑南西川眉州洪雅县易俗乡义恭坝太清里,幼而颖悟……”
王仿生的发现引起了洪雅县地方志工作人员的重视,在1997年8月出版的《洪雅县志·人物传略》中,王仿生发掘的“悟达”名列榜首。但是由于《洪雅县志》发行范围很窄,在洪雅当地除了有志于研究悟达国师事迹的学者外,仍不为家乡百姓广泛知晓。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悟达国师”的事迹,王仿生和其他洪雅学者不惜长途跋涉到武汉千年古刹归元寺寻访纪念悟达的遗迹。通过进一步查阅典籍和资料,王仿生和其他洪雅学者终于弄清了悟达身世中的诸多疑点,并写成了相关著作。与此同时,王仿生和其他洪雅学者也感到发掘悟达国师历史文化资源,对促进洪雅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他们争相拿出各自掌握的资料,汇集成论文专著,形成研究成果。
2008年,洪雅县中保镇政府召开了“悟达国师学术研讨会”,并在全县宣传悟达国师事迹,为在其出生地义恭坝发掘悟达旅游资源铺路搭桥,后来当地政府又以“悟达”命名新修了悟达广场,此次活动还吸引了许多“悟达国师”在国外的粉丝前来观光。可以说,在家乡被湮没了一千多年的悟达国师史料终于被发掘利用,王仿生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应邀参加在2014年于成都举行的“悟达国师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不懈努力 弘扬眉山传统文化
王仿生出生在一个书香四家,家中藏书数万卷,他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书,经常通宵达旦驰骋在书的海洋之中,受父辈的影响,他特别喜欢研究文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洪雅县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正在消失,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更有一些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藏在洪雅广大的乡间,不为人知。对此,他深感痛心,更从心底萌发了挖掘和整理洪雅地方文化的责任感,并且一做就是几十年。
最初,理解王仿生的人并不多,说他不务正业的却大有人在。如《升仙李阿真人碑》发掘过程,便有充满了辛酸。
1969的春节期间,王仿生作为洪雅县天池公社阳光四队(今余坪镇金星村)的插队知青,在一次清洗猪圈的过程总发现了《升仙李阿真人碑》。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他并不敢声张此事。为了将碑文记录下来,王仿生不顾寒冷,也不顾臭气熏天,他偷偷溜到猪圈里趴在石板上抄碑文。然而不幸的是,王仿生抄录碑文的事情很快被饲养员发现,他也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但这并没有浇灭他想保存碑文的决心。深夜,王仿生偷偷打着手电筒去猪圈抄录碑文,他每晚只抄几句,就不易被人发现。经过十多个夜晚,王仿生一字不漏地记录下全部碑文后来,《升仙李阿真人碑》引起了洪雅人的重视,但这块碑却不幸失踪,而王仿生的记录则成为了研究《升仙李阿真人碑》的重要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育成教授认为,王仿生不仅仅填补了文献记载不足,并且还厘清了李阿真人之出生年代和更加详实之行状。
几十年来,王仿生一直这样努力着、坚持着,写了大约500万字的文字材料,其中出版书籍4本、专业论文几百篇,共发现了诸如悟达、《升仙李阿真人碑》等五六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现,填补了洪雅地方文化的空白,成为了洪雅文化名副其实的“活字典”。更值得称道的是,王仿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文史哲专家学者的重视,从2000年开始,他受邀参加了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达30多次,其中参加了与苏东坡、悟达、田锡、张鹏、张可述、郭沫若、苟王寨等与眉山有关的研讨会八九次,弘扬了眉山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今,王仿生仍然没有打算停下他前进的脚步,仍然一心扑在他喜欢的文史研究上,如今他正在写作的书籍有《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洪雅》、《历代名人咏洪雅》、《千古直臣田锡》,还有长达120万字的《中兴名臣曾璧光》等。
分享到